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6章 制度细则(1/2)

作者:不语当年
不过,朱厚照也考虑了他们这些仍旧只读四书五经、程朱理学之人的感受,因而并没有直接消除八股取士,而选择主将将其淡化。

朱厚照打算仿造后世高考模式,将科举分为文理,对于武科举在现今已经进入机械作战的大明,已经没有必要存在了。

而所谓文理科举,自然是分为文科与理科的模式,且文理两科都有数门功课,每门采取百分制。

文科考试取士内容则分为文学、史学、时务与经济、算术、外文、地理六科,其中外文是在当今世界非汉语系中自选一门选修,按照朱厚照的要求,等到全世界都通用汉语后,这门课程就可取消,现在不过是为大明的未来培养战争与贸易所需人才才不得不设这门课程而已。

如此以来,即便是文科取士也不再是以儒学为主,即便是儒学占据很多内容的文学中,仅仅考经学的部分也不过占据十分的分值,而八股文虽占据有三十分的分值,但要求却不再限制以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为题,要以当下热议之话题为题目,考生也可以儒墨法道诸子学说尽情发挥,其格式也不再有严格限制,评分标准只以逻辑是否严密,开题是否新颖,文采是否卓然为三要素。

而理科取士除考格物、化学、生物三门外,也考算术、文学、外文三门,可以说文学、外文与算术乃文理都得学的主科。

李东阳虽然对于科考制度改革并不提出反对意见,但是同时他也表示,科举考试取士制度,乃是一国之根本也,需要再三斟酌方可做出决策,切不可只为追新而置改革后果于不顾。

朱厚照明白李东阳的担心,毕竟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延续上千年,从来未曾有过如此大之变革,但是朱厚照也指出,此举虽然影响颇大,但是却是利国利民之大事也,科考一日不改,朝政弊端难除,同时他又拿出了严嵩的奏折,将其上所列的国子监与翰林院的诸多弊政一一读出来给李东阳等大臣们听,最终内阁终于是统一了意见,杨廷和作为教育部部长,科考改革的总负责人,正式开始起草改革草案,并将之通过《大明日报》公之于众。

等到新式科举改革方案一出,果真引起轩然大波!

有愤然辍学表示此生不再举业的,也有依旧减不掉对功名的热衷而不得不一边痛骂一边从新学习新式学科的。

内阁连同教育部一道也立即发出命令,着即让各布政使司提学副使将各州府县学宫、学堂的学子已取得功名和未取得功名的童生分好文理二科,并命各地学子主动去州府县学宫学堂处登记自己是修文科还是修理科。

同时改建学堂,将其更改为小学-初中-高中,并让诸多学子根据教育部所出的考题再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考试难度,考试通过者即入相应年级学习。

比如某学子选择了初中三年级的考题,但是他不幸没有考过,教育部下属的各地学官(后更名为教育局)就可责令该学子去学习初中二年级及二年级以下的内容,而考过者自然是可直接就读初中三年级了。

很多传统儒家也就是书香门第的子弟都选择了文科,毕竟对他们而言,即便多了史学、地理、时务与经济还有一门外文,但也比学什么格物、化学和生物强。

正德二年的这次科考变革,将会持续到正德四年正式开科为止,这给了许多学子两年多的准备时间,因此许多学子并没有因此而选择聚众骚动,毕竟他们知道,皇帝陛下改革科考此举早已有了风声,教育部也多次通过《大明日报》向外部传递科考将要进行改革的消息,现在既然已经推行了下来,肯定是断难更改的,与其与陛下和朝廷对着干失去了功名,倒不如抓紧时间去学习地理,时务与经济还有外文这些课程,以图在两年后的正德四年开科考试中能够一举中的!

为了防止科举制度改革令天下诸多学子不适应和不理解,对于新式科举如何准备考试,朱厚照也特地让教育部颁布了考试大纲,划定了考试的重点,同时皇家出版社也开始出版皇帝陛下这么久以来的成果:那就是陛下与杨廷和等教育部官员会同编写的各年纪教材。

为了此次科考改革,朱厚照可是准备了良久,他不仅亲自参与了初高中课程的编写,还召集了全天下有名的名师齐聚京城,向他们讲授知识,命其根据自己的意思编写教材。

对于外文这一门课,因为这乃是史无前例之新课程,之前懂得外文的多是一些市井无赖或者是与外勾结贩卖大明瓷器丝绸等珍贵物件者,现在他们肯定是不敢主动来朝廷应试做官,为此,朱厚照召见了在江南进行传教的佛郎机人,从他们之中分出佼佼者进行考察,考察通过者,教育部将授予他们教授头衔,给他们薪酬和分配住房,命他们编写外文教材。

朱厚照此举也吸引了不少外国人去往京城,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朝鲜人、印度人和东瀛人等,从他们口中,大明朝廷也了解到了不少世界上的新变化。

正德二年起,许多已取得一定功名或者是早已开始寒窗苦读的学子直接就选择了文科,在他们看来,这可是他们的强项,不选文科简直是天理难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