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五十二章 策略(2/3)

作者:米糕羊
“江夏王府,一切如常,未见异动,不过,江夏王定然会有动作,只是因为身处行在,不好行事。”

“他应该不会慌,因为君侯在击败诸王之前,不会动他。”

行宫内,大司马官署里,祖珽向李笠发表自己的看法,张铤要常驻宫中盯着,不能轻易离开,所以祖珽便承担起出谋划策的职责。

李笠都督中外诸军事后,说自己是忠臣,已经不会有人信了,所以,该打就打,打完了,就清净了。

现在,就等消息传出去后,外镇藩王们起兵。

对方迟早是要起兵的,问题是在何时。

祖珽可不是只会坑蒙拐骗的酒囊饭袋,他作为屡次作死但高欢父子都舍不得杀的人才,本事当然不小,做出以下判断。

其一,诸王不会立刻起兵,因为事发突然,需要相互通气,以免自己起兵后应者寥寥,导致“木秀于林”。

其二,诸王一旦决定起兵,必然要拉拢许多地方牧守,拉拢一些对李笠不满的群体,封官许愿,这需要时间。

其三,即便这些宗室王侯下定决心,却未必敢贸然发兵,因为李笠“无敌”的赫赫战绩,有目共睹,故而无人有信心在战场上正面击败李笠的军队。

所以,祖珽判断,宗王们极大概率采取的策略如下:

借兵掣肘李笠,然后自己集中兵力直取建康,之后以长江为天堑,和淮阴(李笠)对峙。

具体执行,是把皇帝驾崩、李笠都督中外诸军事、诸王即将起兵的消息,传到齐国邺城,那么,齐国君臣会意识到报仇的机会来了。

一旦齐军大举南下,河南地区烽烟再起,那么,李笠这边会有大量军队被牵制在河南、淮北,优势锐减。

这个时候,起兵的宗室们集中兵力,直扑建康。

之所以不是直扑淮阴行在,是因为先拿下建康,便能在大义上占据主动,并拥有长江天堑,抵御李笠的军队。

然后,以“太后密诏”为由,推举远在淮阴的江夏王萧大款为新君。

此为借刀杀人,如此一来,皇位的“第一成年继承人”萧大款完蛋,某个宗王为相国或丞相,摄政。

至此,梁国分为淮阴、建康两个朝廷,隔江对峙。

淮阴朝廷,只有两淮、河南、青兖之地,内有一些州郡响应建康朝廷,不受淮阴朝廷之命。

外有齐国大军压境,形势岌岌可危。

而建康朝廷,安安稳稳隔着长江与淮阴朝廷对峙,不需要和李笠决战,就能稳稳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

粮食产地众多,还有饶州大铜矿支撑财政,日子过得惬意至极。

只要齐军席卷河南、青兖、淮北,淮阴朝廷穷途末路,建康朝廷就能渔翁得利。

抓准时机,渡江北上直取淮阴,并抢占寿阳、钟离等淮南重镇,便能与齐国和谈,两国以淮水为界。

如此一来,齐国重获河南、淮北地区,建康朝廷“正本清源”,士族们顺便收拾了寒族武人、北伐武勋(站在李笠这边的那些武勋),皆大欢喜。

“若如此,君侯的头颅,必然会上漆,存于武库,和侯景头颅做伴。”

“身躯的其他部分,譬如双手,会送到邺城,在太庙前走一遭,然后...”祖珽想了想,说:“或许会被做成凭几,与侯景双手所制如意,相得益彰。”

李笠觉得这种下场一定很惨,问:“所以,应对的关键在饶州?”

“对,饶州,确切地说,是君侯的家乡鄱阳。”祖珽点点头,分析破解“敌人”策略的一个关键。

鄱阳,是李笠的家乡,也是李笠的根基之一,只要李笠动用“乡亲”控制了鄱阳,就有能力控制南昌,进而集中兵力去取寻阳、湓城。

如此一来,就能扼守长江中游航道,组织大量彭蠡湖乃至长江渔民、船只,构成一支规模不小的水军,阻塞航道。

使得上游宗王诸军无法顺流而下去建康。

那么,即便三吴之地起兵的宗王拿下建康,也会因为无法和上游援军汇合,难以挡住李笠麾下兵马渡江、争夺建康。

或者,即便上游诸王兵马抵达建康,却会因为彭蠡水军的出现,导致长江航道的控制权易主,无法依靠长江天堑,和李笠对峙。

所以,宗王们现在若开始做准备,那么饶州刺史、鄱阳王的态度很关键。

虽然李笠和萧嗣关系不错,但当李笠都督中外诸军事之后,萧嗣再傻,也该知道萧氏的江山到了很危险的地步。

所以,对方未必会站在李笠这边,而那些宗王为了拉拢萧嗣,甚至会做出让步,让萧嗣成为盟主。

如此一来,萧嗣就有可能凭借消灭李笠、“力挽狂澜”的功劳,登上帝位。

这一诱惑,可不比跟李笠的交情强许多?

对于大行皇帝的诸位皇叔来说,与其让外姓人夺了江山,还不如让自家旁支坐上御座。

至少,子孙后代依旧是国朝宗室,依旧能够衣食无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