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2章 大明朝的新常态,潜在的金融危机(第一更)(1/2)

作者:画凌烟
也是在八月十三日这一天,毕自严将此次的军费预支奏表呈递了上来。

这一次,明军出动了多少人?

京卫军8万人!

北府兵5万人!

关宁军1万人在辽河之畔。

天武军3万人!

一共动员了前线将士16万人。

而这16万人所需要的后勤补给,需要多少人完成?

30万人!

如果不是顺天府到山海关有了水泥路,如果不是调动了几十艘战列舰到登州做后勤补给,恐怕东线打得也不会如此顺利。

西线(草原)呢?

西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张家口被破,北府兵和御林卫在北府大会战中都有受到重创。

可以说,这种东西线同时开战,并且大明朝是纵深作战,以目前军政完善程度,补给已经达到了极限值。

这样规模的战争,再往前一步,就是双方的全面战争了。

双方的全面战争是什么场面?

大明是这个时代人口最多,幅员最辽阔的帝国。

皇太极的金国,是这个时代,野战铁骑最强大的汗国。

东方大陆的两个最强者全面开战,将是千里化作赤地的战争,将是人头堆积如山,尸骸如汪洋的战争。

双方都没有准备好,所以,双方的最高领导者,都做了最后一步的克制。

所以,对朝堂上的争议,其实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纠结。

因为现在根本还没有能力推平辽东。

从治理整个大国的角度也可以分析。

目前大明内部尚有诸多矛盾没有消化,贸然发动大规模灭国战,如果没有作者对主角的气运加身,战胜率大概也就60%。

即便灭了皇太极,大明朝目前的行政体系也不能消化辽东广袤的地盘。

即便勉强派人管制,也会激发出更大的矛盾,从而影响关内各项新政的持续深化。

所以,无论从自身实力还是时机来看,都还不是灭国的时候,

此次的总体花费户部也做了估算了,包括军粮、运输军民的俸禄、抚恤金、犒赏,对张家口的赈灾款,以及对伤员的治疗,保守总花费是3000万两。

这么大一笔开支,朝廷目前的财力,肯定是有的。

毕竟去年刚从南直隶抄了一亿多两。

唯一面临的问题就是,目前朝廷没有那么多现金银钞,需要打开印钞机。

那么问题来了。

是不是现在有了皇家银行,就不差钱了,想印多少印多少?

当然不是!

钱是不能乱印的,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违背经济规则。

朝廷本身有一亿多两的储备银,相对应的是可以印这么多钱的,不会出现太大的经济风险。

不过按照目前的盘子,这一亿多两,基本上最多两年就用完了。

想想就知道,现在最花钱的水泥路已经完成了一半了。

第一批水泥路主干道属于国家级别的公路,肯定是朝廷掏钱,和地方上的财政支出和收入没有太大的直接联系。

而就水泥路的最新情况,从北京到武昌的国道已经从北京到修到了郑州,还有三分之一就到武昌了。

而从武昌修到西安府的水泥路,也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

至从武昌抵达广西的路,可能因为南边山区很多,路修的有些饶,才修了一半。

不过,两年半时间,能修到这个地步,动员能力已经非常高了。

若是换做以前的大明朝,恐怕没个几十年是修不下来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

摆在崇祯面前的新问题已经出现了。

为什么问题?

因为新政引发的经济问题。

什么经济问题?

通货膨胀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

因为朝廷通过搞基建,把银钞都发到了老百姓的手中。

为什么发到老百姓手中,就出现了通货膨胀?

因为皇家银行这两年大量的印钱放水啊,不少省的钱明显增多,虽然市场上的商品也相应在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远远没有银钞增加的快。

钱大大增加,商品的数量却跟不上,市场上自然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如此一来,商家当然就涨价咯。

例如,以前可能卖0.8两一石的粮食,现在就会卖到1两一石。

这种涨价,在顺天府有违明显。

因为北京城在扩大,外城的外面在建立新区,新区建设了诸多大学、商业街等等。

北京城需要的工人也最多,那些工人以前原本是佃户甚至无业游民,现在他们手里有钱了,去酒店消费了。

这部分人就是突然增加出来的需求者。

而商品的数量虽然也增加了,毕竟新农政也促使了粮食的增加,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