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49章 不安分的朝堂(第一更)(1/2)

作者:画凌烟
你看,明明就是皇帝自己的意思,却故意借着大玉儿的嘴说出来。

她是什么身份?

皇太极的小老婆,科尔沁部宰桑的女儿,她的兄长吴克善、察罕、索诺木都是蒙古八旗里的实权人物。

科尔沁部被明军扫了一遍,但打仗的人肯定还是有的,在沈阳也是不容小觑的一股势力。

哲哲连忙说道:“陛下,妾身看来,不必操之过急……”

崇祯却是打断了她的话,说道:“朕看可行,就按照布木布泰说的来。”

说完,皇帝又道:“诸位既然诚意归降我大明,朕不计前嫌,皆为我大明子民,享受与我大明子民同等待遇。”

同等待遇……个屁!

这话翻译过来其实是这么个意思:诸位都是女真各部的首领,你们活着朕实在不放心,不过大家也不必担心,都回去洗干净脖子,朕一个个砍,不必着急。

众人高呼:“奴才等拜谢陛下圣恩。”

却说沈阳城破后,辽东的收复也算是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但还没有结束。

五月十五日,卢象升在辽东东南一带的大片领地上对那里的大户进行了连根拔除一般的打击。

明军所过之处,先是惊恐万分,随后百姓无不拥戴。

一时间,民心归顺,相互传唱。

主要还是不少人竟然真的有了田,有了粮。

卢象升一路打到鸭绿江边,几乎将纵深数百里打穿了。

五月十七日,卢象升抵达义州军镇,与陈新甲见面,这预示着明军在辽东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但战争却并未结束,听陈新甲说,多尔衮现在雄踞朝鲜内部,将朝鲜王室快要杀光了,显然一副自己要在朝鲜称王的架势。

五月十八日,三万天武军兵临耀州。

这一天,派去辽阳的探子回来了,带来的消息让鳌拜沮丧。

没有皇太极的身影,没有人知道皇太极去哪里了。

他像是凭空消失了一般。

耀州的八旗士气低到了极点,毕竟沈阳之战大败的消息已经传到这里来了。

五月二十五日,崇祯终于起驾回京师。

当然,所有投降的女真贵族,全部被迫了皇帝一起回了北京。

为了给接下来的辽东一个安全、轻松的政治环境,这些人肯定不能在沈阳了。

所有的女真贵族包括哪些?

爱新觉罗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拉那拉氏等等,还有各部的首领,凡是参与过努尔哈赤造反的,且后来有实权的人,他们的家族,所有人,全部被迫跟皇帝一起到北京。

其实,他们更多的已经像是政治犯了。

这相当于是将辽东的权贵集团连根拔起,而卢象升一系列的军事打击,将辽东地方上的乡绅士族清扫干净。

这无疑是为接下来朝廷新政在辽东的全面推行做好了准备。

至于沈阳,当然的袁崇焕留守沈阳,他本身就是辽东督师,北部军区的一把手。

在崇祯回去的时候,他给盖州的沈有容写了信,对于耀州的八旗,尽量去劝降,能不再动武就不再动武,若是敌人不投降,就杀干净。

为什么要下这样的指令?

因为这一次明军也战死了实在太多人了。

接下来那几个重镇,能和平收复就和平收复吧。

崇祯九年,六月初二,北京。

六月的北京已经进入盛夏,酷热难耐。

但是一封接一封的捷报从辽东传来,让整个北京城都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状态。

可朝堂上的大臣们却并非如此。

新一轮的弹劾、责骂战在上演。

这一切都来自军委会私自的动员大量预备役到辽东前线。

对军队的调动,正成为朝堂上政治风波的焦点。

而这场焦点中,受到影响最大的人,无疑是年迈的孙承宗。

这一年的孙承宗已经73岁,早已过了古稀之年。

新政的第八年,身居要职的孙承宗,已经满头白发,枯瘦而体衰。

九年前,张凡刚穿越过来,召见这位先帝的帝师的时候,他不是这样的。

那时候是孙胡子,虽然也已经64岁,但没有一根白头发,精神抖擞,目光坚定,身姿挺直。

但现在的他,却垂垂老矣。

今日孙承宗告病,并未参加廷议。

等廷议结束后,李邦华的马车停在了孙府门口。

不多时,李邦华在庭院的竹林下,见到了正在陪自己曾孙儿读书的孙老头。

孙承宗笑了笑,说道:“你们先下去吧。”

很快,这里只剩下李邦华和孙承宗两人。

“孙大人,您的身体如何了?”

孙承宗叹了口气,神色淡然地说道:“老了,身体确实不中用了。”

“孙大人,西北军政还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