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82章 资本派的真实意图(第一更)(1/2)

作者:画凌烟
当“丁在年”这三个字再次出现的时候,张凡的瞳孔收缩起来。

他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是前不久,孙传庭在广州的奏疏中。

那是何崇义等人在招供的时候,提到的名字,提到的是反叛者的最高情报人员。

崇祯说道:“都出去,刘德才留下。”

所有人都出去了,不过除了刘德才,红娘也留下来了。

因为红娘现在是军情处最高情报人员。

崇祯十二年的军情处,已经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情报组织。

它的存在,是在暗处的,甚至连内阁也敢肯定它是否真的存在,就更别说其他的官员了。

对国内最近突然涌现出来的这股隐藏在暗处的反叛者,张凡已经开始用军情处的情报密切侦查。

崇祯继续问道:“这个人亲口跟你说他要谋反?”

“倒不是亲口跟草民说,他说了一些话,让草民认为他要谋反。”

“什么话?”

“他说,朝廷在未来,会杀掉一大批商人,说商人现在应该联合起来自保。我就问他通过什么方式自保,他说只有加入他们,才能自保,才能活下去。”

“加入他们?”

刘德才连忙说道:“草民绝对没有加入他们,草民绝对不敢做这种事。”

“他们是谁,在哪里,想要做什么?”

“他说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的世界,而不是被……被……”

“被什么?”

“被皇权压制的世界。”这句话,刘德才说的很轻,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说出来。

明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

世界的近代史在明朝开端,大航海在明朝拉开序幕,欧洲的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在明朝时代建立。

而明末,受到大航海空前的影响,商业的空前繁华,以及行政机能日益崩溃使得明朝逐渐从大政府退化成小政府,进而失去了对言论的控制。

以至于,言论竟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官员们在朝堂上骂人,下野后,就开始著书立传讽刺朝政。

儒家在明末其实已经走入死胡同了,它没有解决饥荒,不能解决战争,更不能解决日渐扩大的财富差距,最后,连朝廷的财务危机,也束手无策。

许多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对儒家有反思,对君主专制有反思。

例如正统历史上,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三个人都算是君主立宪派。

黄宗羲是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帝制国家,到清朝,这个过程中,皇权都是不断集中的过程。

最开始的秦汉,有权力极大的丞相,丞相开府而治,百官去丞相府商议国家大事,丞相既是政令的策划者,也是执行者,还是决策者。

后来汉武帝为了遏制丞相的权力,才开始建立内朝。

而到了隋唐三省六部,丞相的权力已经从一个人身上,分到三省多个人身上,相互制衡。

到了明朝,朱元璋干脆把丞相给废掉了,所有的正规流程权全部集中在皇帝身上,哪怕是一个小县里要杀一个杀人犯,也要报到北京,由皇帝亲自在名单上打勾,才能生效。

君权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

但是又因为皇帝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即便再出现20个朱元璋,在明末这种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也不可能处理完政务。

所以,在万历年间,万历自己三十年不上朝,导致国家一半的行政官员空缺,很多地方几乎出现了行政空白。

若是有宰相的存在,可能万历年间的动荡会得到极大的缓冲。

其实从万历年间,精英阶层就开始反思变态的君权集中对国家的危害。

它间接地让明朝从一个大政府变成了小政府,失去了对地方上的有效控制。

只要没有人威胁皇权,地方上想怎么收刮就怎么收刮。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加之商业的空前繁华,明末诞生了君主立宪的思想。

既然正统历史上,就有人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在张凡改革是十几年,商业空前发达的大时代下,有人想要限制君权,这也可以说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再加上,这些年的改革,张凡杀了太多人。

历史的车轮的确在向前方滚动,天下人已经开始接受新政,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人都接受皇帝。

“继续说下去。”

刘德才吓得全身冷汗直冒,他继续说道:“丁在年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非朱家的天下,若不推翻朱家,不久之后,皇帝还会继续举起屠刀,杀死更多人,他会杀死一切不服从他的人,甚至杀死服从他的人,只因为他认为那些人损害了皇家的利益。”

这些话,在平时,给他一百个胆子,他都不敢说出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