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57章 阿亮的毕业旅行(1/3)

作者:浙东匹夫
话分两头。交州战役不是一时半会儿就打完的,鲁肃赵云对前方战况的汇报,也不可能真的到了战役结束的时候才写。

事实上,鲁肃给皇帝的奏表,才是没有中间过程、只在项目结束后最后报一个结论。至于他给刘备和李素的私信,那可勤快着呢,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汇报一次。

所以,长安城内的刘备和李素,对于交州局势的把控,时效性还是不错的,从建安元年腊月开始,就一直有更新。

因为交州路途遥远,传递不便,加上中间那些过程军情不是很重要,犯不着用跑伤马的高速传递,所以基本上半个月才能到长安,信使每天走个三百多里。

这也让刘备在长安过了一个心情愉悦的好年,因为他在腊月过半时就得到了“郁林郡全境收复、赵云突破谅山进入交趾”的好消息。而新年过完后、上元节前几天,“龙编收复,士燮授首”的喜讯也传回来了。

长安城里少不得稍微加码了一下庆贺力度,刘备阵营的文武官员都额外领到了一笔同庆的过节费。

长安城中给流民施粥的规模也扩大了些,粥里的粮食也变稠了点,甚至还能加一点红豆绿豆,让赤贫之人也感受到新年和上元节的温馨。

刘备也趁着这个新年气象的时机,把李素召到未央宫商量了一番,展望未来的天下大计。

……

李素如今明面上还挂着雍州牧的官职,还有尚书仆射。所以理论上他在长安也是有很多政务要处理的,并不是每天闲着休假、只等刘备有最重大的战略性大事,才来跟他商量。

不过,李素的幕僚团队选得还不错,下面的三辅长官也都比较给力,所以日常政务可以极大地分摊下去。

几个月前回长安之后,李素的长史邓芝、主簿张松、户曹从事王甫、功曹从事王累、帮闲从事甄尧,也全部陆续调来长安。

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磨合,了解了雍州本地政务的情况,小事儿他们几个基本都包办了,李素又可以当甩手掌柜。只有一个参军徐庶改任了凉州的地方官。

谁让李素选幕僚的时候可以不问朝廷资历,直接凭心情好恶、前世打游戏时对各人能力数值的印象,直接不拘一格用。

被刘备召进未央宫后,以李素的身份当然也不用去正殿宣室殿奏对。

在两行执戟的夹道侍卫下,李素穿过两道宫门,刚到宣室殿门口,就看到一个老熟人董和在那儿等着,引他去宫中的书房石渠阁。

刘备单独召见李素,基本上不是在书房石渠阁,就是在档案馆天禄阁。

董和一边带路,一边公事公办地低声说:“右将军请,大王一早就在石渠阁看书,让秦宓给他讲解交州的风土人情、前代史事细节,似乎是要为决策查漏补缺。”

原来,董和自从五六年前投奔刘备阵营,从县级、副郡级坐起,三年前就已经做到武陵郡长史,实际上行太守事务。

因为武陵太守是刘备在接收刘焉政治遗产时,许给刘璋的官职。所以最近五年,刘璋都是领着武陵太守的俸禄,实际上吃闲饭不管事。为了体面,不让外人看出刘备在把刘璋当猪养,刘备还不好给具体做事的董和加薪。

所以董和等于是领着低薪和较低的待遇,在干实际上治理一个郡的重活儿。

刘备看他干得不错,也不抱怨待遇低,赵云平荆南时还给赵云打点后勤,挺有公允之名,擅长沟通,不欺上瞒下。刘备觉得挺亏待他的,去年开始就提拔他来长安做官,当了未央宫的谒者仆射。

谒者仆射品秩同样不高,比千石,是九卿中的光禄勋的属官,在光禄勋下面次于那些执掌虎贲的中郎将、奉车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

具体的职责嘛,就是管理谒者台,负责宫廷礼仪、使命传达。仆射下面还管着一些普通谒者。

李素当初离开长安回成都的时候,董和还没来未央宫任职,所以是这次李素回来后才发现的。以李素的洞察敏锐、见微知著,他很快就理解了刘备的用意:

自从把董和找来之后,刘备在未央宫外朝就没有再用过宦官,也绝不让宦官上传下达政务。只在后宫少量留用一些长安之乱后侥幸活下来的年轻小宦官,而且这一年半里也没有新招募宦官,都是尽量能用旧人就用旧人。

看得出来,刘备对于宦官乱政的态度,显然是“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此刻,李素心中不由联想:“或许董和、董允父子的能力特点,都适合担任这些避免欺上瞒下、内外异法的工作吧。

记得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把董允从黄门侍郎进一步改封为侍中,确保‘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估计也是这个考量。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好像黄门侍郎和所有传达旨意、能接触政务的外宫官员,就没有用宦官的。”

不过董和投奔刘备的时候,董允还只是个五岁小孩呢,现在也不过才十岁。

至于什么蒋琬、费祎,其实年纪比董允都还略小,都是五六岁七八岁的小孩。

李素跟董和聊了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