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0154 新教材 下(第四更)(1/2)

作者:步兵长
第三本书是基础数学,这里面包含了从加减乘除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还有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

按照前世的标准来看,就是从幼儿园到初一的课程水平。

在这本书里他引入了许多数学符号,比如阿拉伯数字、加减乘除、用拼音字母充当未知数等。

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最早出现在公元三世纪。但只有前三个符号,也就是只有1.2.3写法和现代也不一样。

直到公元五六世纪才有了4到9,公元八世纪才出现0。

此时他把这十个数字符号拿出来就是独创。

阿拉伯数字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可以适配到各种复杂的验算公式里面去。

比如最常见的竖式计算法,用阿拉伯数字才是最方便的。

引进更多的数字符号只是其中的一种变革,最核心的地方还是在于,他通过这部书把中国古代对数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使之更加的系统化。

这部数学书同样是他接下来的教科书。

第四部是格物,就是生物、化学、物理等理科知识大杂烩,类似于小学的自然课,只是给岛上的人启蒙用的。

更系统的理科教科书暂时他还没有编写出来。

实在是时间太短,能完成这些已经是他把所有零碎时间都利用上的成果。

而且他都毕业那么多年了,虽然从事的是冶炼行业和理科沾上点边,但学校学的东西大部分都已经忘了。

能回想起来的也只有一些比较基础的东西,以及和工作有关系的技术。

不过他认为问题不大,中国古代从来不缺理科人才,缺的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始终未能完成理科知识系统化。

他会逐渐提高技术人才的地位,并完成理科系统。

当然了,传统文化也是要学的,比如道德经、论语、荀子之类的也不能放下。

但启蒙阶段只会节选其中一些较为简单易懂的篇章进行学习,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之类的。

太复杂的这些孩子也理解不了,死记硬背没什么意义,还不如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一些实用的东西。

把这四本书拿起来大致翻了一下,就把张勇叫了过来:“送到印书坊,各自印刷一千套。”

比古义先来找过来的是水柳,她的女儿小朵其实也只比小鲤小了两三个月,这会儿已经半岁。

在家带了半年的孩子,虽然能帮柴犇出谋划策,但毕竟不如自己出来做事那么舒服,她在家闲的都快长毛了。

听说文易要用她建立女校,自然是一万个愿意。

她还把在阆湖搞扫盲教育时候的那一群姐妹全叫了过来,发誓要把女校搞好。

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文易要搞的是每个村都有学校,离梦启城近的村镇还好说,可以早出晚归。

离的远的就没办法了,只能住在当地。

男人还好说,随便找个地方就住下了,女人就麻烦了。

而且好多女人都已经有孩子了,两口子都走了孩子怎么办?

最后大家一商量,干脆搞夫妻店。

夫妻俩都去同一个村工作,在那个村子里给他们专门建一所小院居住,白天去教学晚上回来过日子。

等周末双休想回城里的家了,就派牛车、马车把他们接回来。

有了专门的女校和女先生,那些顽固的家长们再没有了借口,只能把自家的孩子送到书院学习。

和男校不同的是,女校会专门抽出时间教女红、做饭等家务活。

这是有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文易也没有办法改变。

学校的事情刚处理好,晋安县医院抽调来的医生也到位了,只不过大多数都只能看一些常见的疾病,照方抓药。

遇到疑难杂症只能送到梦启城来治疗。

条件有限,暂时也只能做到这样了。

这件事情也给他提了个醒,医生培养是个长期工作,至少需要数年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要提前开始做准备。

所以又抽调了一些半大少年,去晋安县城的医院学习医术。

医生的事情处理好,印书坊那里传来消息,教科书已经印刷好了,恰好古义也把第一批五十名学生送了过来。

文易也告别了悠闲的生活,变的忙碌起来。

每天早上和薛大元等人开碰头会,上午教书,中午处理政务,下午继续教书,晚上回家陪老婆孩子。

偶尔还要去各处施工场地察看进度,定期去军营和将士们见见面。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五月份,金如山带着商队返回。

他不只是自己回来,还带回了好几船唐国稀缺的东西。

“这次带过去的货物共卖了一万两千两黄金。”

就算知道这一次能赚很多钱,但真听到这个数字很多人还是忍不住发出惊呼。

文易、谢道韫、薛大元等人比较淡定,装满玻璃的仓库他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