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8章 汴京破二帝遭难(2)(1/2)

作者:明末逐鹿
皇帝赵佶在京掌控的权利中枢,就在梁师成、童贯、李彦、蔡攸、王黼、高俅等当朝重臣手中。

一旦把这六个人拔除,已经禅位的赵佶,必然就会成为没有爪牙的老虎。

仅仅三天时间,陈东联络在京的三千太学生,上血书号召京师百姓,静坐皇城外,请诛蔡攸、童贯、王黼、梁师成、高俅、李彦等“六贼”,以谢天下。

面对沸腾的京师上下,已经禅位的赵佶,不得已之下,遂下了罪己诏,承认自己错信佞臣的过失,这就等于他放弃了梁师成六人。

显然,在皇帝赵佶的心中,相比起来,赵家的江山,才是第一位。

至于梁师成、童贯、李彦这样的內侍太监,今天死了,明天他随时可以提拔一批,但要是赵宋王朝亡了,那才是他的末日。

梁师成、童贯、李彦等“六贼”在赵佶执政二十年多年来,为非作歹,贪婪残暴,打压清流,排除异己,世人无不憎恨。

进士出身的孙傅,在朝为官十几年,深知梁师成等人之害,这才给继位的赵桓,出了这个主意。

借用京师太学生陈东,以及全城百姓的舆论,诛杀六贼。

梁师成、童贯等人的恶行,本就罄竹难书,这会被陈东为首的三千太学生,鼓动之下,京城之中无论是百姓,还是广大清流官员、以及将领都一致拥护。

汹汹舆论在朝野中形成了巨大的声势。

这让原本被迫继位的赵桓,大为兴奋,为振兴国势,确立自己的威信,加强自己的统治。

当然之前王黼、童贯、李彦这些人,因为拥护郓王赵楷,本就与他积累了不少矛盾,面对如此良机,赵桓遂在陈东上书后的第五天,便下旨将蔡攸贬谪。

贬黜王黼为琼州防御使,安置琼州。

而内侍省都都知李彦,直接被赐死,抄没其家资,三族流放云边。

然而让赵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边刚要振兴国祚。

完颜宗翰统率的十万大军,渡过黄河的消息便传到了京师。

惊慌失措之下的宋徽宗赵佶,急忙连夜逃跑,在童贯、高俅等率领的宫中护卫保卫下,逃奔应天府南京而去。

而王黼、蔡攸、余深等人,也趁乱跟随赵佶逃出了京师,从而暂时避过了处罚。

唯有梁师成被留在了宫中,倒不是梁师成不想走,而是赵佶需要他留下稳住局势。

因为梁师成之前一直是赵桓一派的人,在赵桓当太子这些年,梁师成也多有帮衬。

当然梁师成这一手,实际上是皇帝赵佶默许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掌控赵桓的一举一动。

赵桓即便心中明白这一切,但之前身为太子的他,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人为自己说话,以证自己的清白。

而宋徽宗赵佶,之所以能够逃出京师,同样也是赵桓默许的。

之所以会这样,自是兵部尚书孙傅,以及尚书左丞耿南仲,向赵桓表示,金人此人前来,不过是索要财货而已。

太上皇这一走,必然威望尽失,而且京师现在尚有百万人口,数万禁军,而汴京城周边各州府,皆有厢军驻扎在侧,勤王诏令发出,不出旬日,必可抵达京师。

只要金人撤走,那么赵桓的皇帝宝座,就可以稳如泰山。

相反若是让太上皇赵佶留在京师,即便金人退走,以赵佶多年皇帝的威望,赵桓这个儿皇帝,也很难正常行驶皇帝权利。

听罢二人的建议,这才有了赵桓默许太上皇赵佶,连夜奔逃应天府南京之事。

太上皇一走,赵桓便连夜传达了来日一早,召开大朝会廷议,商讨应对金人之策。

事实上连夜,赵桓便召集了孙傅、耿南仲、王宗楚等一干心腹,进行过一番商讨。

按理这个时候,赵桓是该请国丈武康军节度使朱桂纳的,但因为秦烈的关系,赵桓直接排除了朱桂纳。

“官家,秦烈在大名府手握雄兵十万,这个时候若派遣一员大将前往接掌兵权,调动大军回援京师,定可把金贼挫败。”

王宗楚是赵桓国舅,现在他已经接替高俅,出任太尉府太尉。

而孙傅也接替童贯,出任兵部尚书,兼任枢密院同知一职,之所以没能一步到位担任枢密使,自是孙傅威望不够。

“不可,秦烈手中的十万大军固然重要,但这个时候派遣谁去掌权呢?”

耿南仲急忙开口反对道:“这个时候,陛下可以下旨,让他率军速速回援,这才是上策,等开封之危解除,再想办法安置此人。”

“这个时候剥夺秦烈兵权,若引起哗变,情况只会更糟糕。”兵部尚书孙傅也颔首附和道。

“可金人不日便杀过来了,为之奈何?”赵桓心中慌乱,完全没有应对之策,他现在这个皇帝,纯属赶鸭子上架。

也就只能依靠眼前几人。

“官家无忧,微臣认识一个仙长,此人有通天纬地之能,能施道门“六甲法”,定可击退金贼。”

孙傅沉吟之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