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5章 党员先锋队(1/2)

作者:永了尘
大年初七(1月31日)

各街道、各社区成立卡点已经将近一周的时间。

每天从早到晚,大的小区卡点进进出出的居民就要上百人次,值守人员光是举着温枪测温,他们的胳膊也早已经酸麻不堪。

更何况还有防疫宣传教育、劝导聚集、出入管控、走访摸排、消毒消杀等诸多事情,大家已经是人困马乏,谁也说不好先累趴下的会不会是自己。

但这些都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最关键的问题是,很多居民家里储备的食物和年货都消耗的差不多了,需要外出采买。

特别是居家隔离的人员和上了岁数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更需要有专人来进行协助。

但卡点值守的人手本就不宽裕,无法再分出人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社区一线的防疫压力越来越大......

来人!

来人!

来人!

这是每位卡点值守人员心里最强的呼声。

正在大家望眼欲穿之际,援军来了!

疫情发生以来,市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在筑起社区前线疫情防控卡点的第一时间,市委、区委组织部便面向全市的市直机关单位下发了成立“党员先锋队”的动员通知。

疫情当前,党员向前!

如此关键的时刻,还是需要党员同志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司法局、教育局、民政局、公安局、文化和旅游局、体育局、畜牧局、人防局、残联等各个单位的党员干部开始迅速集结,纷纷写下“请战书”。

最终,成功组建了105支党员先锋队,共8名市直机关党员,他们将作为第一批突击队员全部下沉到社区一线。

党员先锋队里,有五十多岁的党员,也有90后的年轻党员,还有女干警......

让党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飘扬!

这是“党员先锋队”出征时的铮铮誓言......

~~~~~~

包保文苑社区的市直机关党员先锋队是第60分队,其中有六人被分配到了苏悦然所负责的如意家园。

经过社区书记张晓爱的介绍,苏悦然对来支援卡点的六位党员干部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古全耀,男,32岁,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接到上级下发的通知之后,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

梁友祥,男,45岁,市教育局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不仅教育经验丰富,还是一位有着12年军龄的转业军人。

杜新松,男,50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机关纪委副书记,曾经参加过2003年“非典”的防控工作,有着丰富的群众基础和疫情防控经验。

杜新松看到疫情不断蔓延的趋势,意识到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时候到了,他决定要积极踊跃参加先锋队!

但考虑到家中重病的老人和年幼孩子的抵抗力比较差,又怕妻子不同意,杜新松对家人隐瞒了实情,告诉家人要提前结束假期回单位上班,这才递交了“请战书”,加入了先锋队。

邹定文,男,55岁,市畜牧兽医发展中心科技服务队队长,作为一名老党员,依然不甘于人后,主动加入了先锋队。

李广松,男,54岁,市住建局办公室主任,平时腰间盘突出比较严重,但当此紧要关头,依然身先士卒,带领单位的其他队员一起参与疫情防控。

赵志明,男,40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人事科科长,估计是平时工作性质的缘故,他看起来不苟言笑,甚至有点严肃。

防疫可不是儿戏,说不害怕那都是假的!

这个节骨眼上能主动站出来的,都是纯爷们!

看着眼前的六位老大哥,苏悦然打心底里对他们能够不畏危险、主动请缨参加疫情防控的举动充满了敬佩!

众人一阵寒暄之后,苏悦然把如意家园目前的卡点情况简单介绍了一番。

“就你们这几个人,没白天没黑夜的坚守了一周,真值得敬佩!”杜新松竖起了大拇指。

“夜班比较辛苦,现在我们过来了,可以先把原先的夜班值守人员替换下来。”赵志明虽然看着比较严肃,但是担起责任来一点也不含糊。

“是啊苏老师,我们六人如何排班,全听你来安排。”年纪最长的邹定文发话了。

其余几位党员干部也纷纷表态,一切全听苏悦然安排。

眼前的六人来卡点之前可都是单位的领导,不说位高权重吧,却大多都握有实权。

但此时此刻,他们全抛开了职位和官架子!

感受到大家的热情,苏悦然很是客气地说道:“承蒙各位领导信任,一会我把咱们的值班表发到微信群里,大家如果临时有事,可以提前在群里说一声,随时商量随时调整,前提是我们保证卡点24小时有人值守即可。”

苏悦然一边说着,一边打开“逆行小分队”微信群的二维码,让大家扫码进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