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乐华静静地坐在笔直端方的高背椅上,眉心微微隆起,眼望着一杯清茶散尽了清香,却始终未曾抬手。
轻轻一声门响,老佣人张妈探头进来。“陶书记,然仔来了。”
张妈是父亲当年专门挑选的同乡,看着他长大,对他侄子陶然的身份也了然于心。不过,这是一个非常谨言慎行的女人,所有他一直带在身边,两个人的感情在母亲去世后就变得更亲密了。很多时候,他是把她当做母亲来敬重的。张妈完全是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的,但是非常聪明的把握着尺度,有外人在时,绝不会流露出来。他从张妈身上获得母亲般的关爱,并且满足自己孝养亲人的情感需求。
虽然父辈戎马倥偬一生,但是良好的家世使陶家有机会受到儒家学的熏陶。即便是破四旧时期,他也没断过对儒学的研究。而他清俭的生活习惯就是从那时养成的。最爱坐明清时代的高背椅,饮清茶,除了勤于政务,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古今中外无所不读,广阔的视野,使他成就了自己的一套为官理论。那就是为了强国富民,首要的任务是抓住经济,搞活市场,鼓励一切促进经济或货币流通的行为。
民以食为天,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的精神亢奋期已经过去,现在要紧的是让农民富裕起来,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心无杂念。老一辈革命家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感召力,已经把国人的道德修养发挥到了极致,现在的领导者想要再用老方法安抚民心,明显的魅力不足。唯一的办法是富民。
先把肚子填饱,生活搞好。自古以来的君主,谁养活了国民,谁受拥戴;殃民者必被放逐。由大及,地方官养一方百姓,其理相通。
久经战火摧残的国家,积弱难返,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民众富起来,或者干出政绩,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在通透了古代官场与现代官场之间的异同之后,他的观点与当政者不谋而合。所以他扶植霍华,高调出席对有为爱心商人的各种奖励现场,把他的振华公司培养成本省的第一个上市企业。
明知道霍华暗地里的不轨手段,仍然睁只眼闭只眼。他知道企业要做大做强的艰难,更知道龙头企业是极难培养的,而一旦培养成功,它将为本地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贡献。
所有创业之初都是不择手段的,资本积累的过程本就血泪斑斑。弱肉强食是商界不变的规则之一,虽然他面对那些失败者,偶尔也会感到愧疚,但是他选择了忽略。他身肩几千万人的衣食住行呀!孰重孰轻他还是拿捏得准的。
事实证明了他的抉择是对的。阴山市由县而一跃成为中级城市,甚至获得了扩充的机会,合并了边邻不发达的心水市,成为可以与华川市平起平坐的地级市,振华公司带动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是有目共睹的。
可以,没有霍华,就没有阴山市繁荣富强的今天;没有霍华,就没有本省西北地区民众的幸福生活。
毕竟,当今很多地区还在温饱线上上下挣扎,地不肥、人不壮、名不响的阴山人民能够确保温饱,就是陶乐华他辉煌的政绩;换言之,没有霍华,就没有他现在屁股下堂堂一省的第二把交椅。
陶乐华本打算利用振华公司让阴山市再上一个新台阶呢。凭空冒出一个贩毒案,把他的创业新篇章扼杀在襁褓中。他紧盯着桌子上那份阴山日报,胸佩红花的唐杰与雷笑吟吟的望着他,似乎在嘲笑他的无能为力。
对于唐杰,陶乐华是又爱又恨,早前在阴山市他就很赏识他的才华,直白的,可靠的治安保障也是吸引外资的条件之一。所以当他调到华川市做市长时就曾经想把当时还是副局长的唐杰收在麾下,打算在华川再创辉煌。没想到唐杰宁肯屈居人下,也不从他的召唤。
后来,阴山市市局局长武卫国因为政绩卓著升任厅长之职,他还扼腕叹息过:“千军易买,一将难求哇。”再次延召,唐杰依然固守阴山市局。
现在看来,那时候唐杰就已经盯准了霍华,随时打算相机而动了。
论起谋篇布局,这年轻人显然在自己之上,只看他这一次将自己化成惊雷,引爆的何止是一个霍华,从霍华这条线上挖出来的棋子何止百、千,那可是他陶乐华精心布置了十年的暗局呀。虽然元气未伤,但要想重掌全局,他又得花费好一番苦心呀。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明显是郝书记那条线上的人也被拽了出来。这一来对方损失了武卫国与唐杰这两位大将,现在的形势反而于自己有利了。
“叔叔。”陶然意气风发的走进书房,一眼瞟见桌上的报纸。
“来了。坐吧。”陶乐华露出和蔼的微笑。张妈送来茶水,笑望着酷似老主人的陶然。
“谢谢奶奶。”陶然生得俊逸风流,更兼彬彬有礼,嘴巴像抹了蜜,真是哄死人不填命的主。张妈满是沟壑的老脸笑成了一朵花。开心之极地拍拍他的肩,退了出去。
“这次阴山之行,感觉如何?”陶乐华开门见山。
陶然潇洒的抿了一口茶,回视陶乐华,“叔父你指的是哪个方面?经济还是人?”
陶乐华乐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