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六万大军已经兵临城下。
赵风对于此,唯一能做的就只有一件事。
议和。
赵风派出了使者。
考虑到,田丰比审配的智商要高一点,而且脾气要执拗一点。万一这老小子,再又相出什么鬼主意,不让袁绍议和,要和赵风死磕下去,那就危险了。
所以,赵风让审配带着赵风的书信,前去袁绍的军营之中,和袁绍议和。
至于,为什么要放审配,赵风觉得,议和这种东西,一定要表现出诚意来,像审配这种人,自己的一家老小不管不顾,先把袁绍的家眷送走,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应该会感动袁绍那颗坚硬的心脏。
毕竟是自己一家子的救命恩人,自己把他换回去,可以最大程度让袁绍感受到自己的诚意。
赵风的书信,说的很委婉。说,
袁大将军,您声威震天,我们赵家哥俩儿,不敢和您硬干,但是您有死抓着我们不放,危急存亡时刻,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
这次您的出征并州的行为,可谓是损失惨重,并州的土还没能捧回来一捧,冀州却丢了一半。但您这次只是太大意了,俗话说的好,一将功成万骨枯,您老人家要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就必须历经重重磨难,一路披荆斩棘,克服所有困难,才能成为一代伟人。这次对您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教训。
现在哪,北方两个战场都已经僵持住了,关键就要看我们南方战场,如何决断了。
当然,如果您要死磕,没问题,我在邺城里还有精兵上万,您在邺城屯积的粮草,足够我们吃上几年,当然,如果您实在想打,早晚也是可以拿下的,但是这也没关系,只要打败了我们,你也没什么问题了,您再挥师北上,我大哥和公孙瓒,也抵抗不了多久,然后再并力向西,并州只是时间问题,现在,您有这个雄心,也有这个势力。
但是你又没有考虑一下,您的家眷是安全了,但是您部下的家眷,都老老实实在冀州城里待着呢。您没有什么好顾忌的,可是您的部下有啊。
这样吧,虽然你想打,但是您的部下不想打,而我们也不想打,不如这样,我们先休战一段时间,至于具体多久,我看两年就行了。作为代价,我和我大哥,还有公孙瓒,全面撤出冀州,如果谁不撤,你打谁就好了。当然,至于邺城,还有信都,我们当然是回还给你的,里面的人,也会一个不少的还给你。
不过呢,空口无凭,立字据也没用,我们就来点靠谱的。
交换质子。
把你的三儿子交出来。
袁绍很抓狂。他很想把赵风从邺城里抓出来,吊打。以解心头之恨。
可是袁绍知道,这基本上是妄想。
最为一个无能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并不无能,他要找个出气筒来发泄,他需要发泄,因为他是袁绍。
审配还跪在地上没有起来。
袁绍说:“听说赵风对你很好。”
审配说:“我对主公的忠心,天地可鉴。”
袁绍说:“那你为什么不死?”
审配说:“我为什么要死?”
袁绍说:“你死了,我就可以让陈琳写文章缅怀你,用你的死激发所有人的勇气,给他们一个不用考虑家人的安危,冲进邺城里把赵风抓出来吊打的理由,可是你没死,所以我现在受到了这么多掣肘。”
审配说:“那你是觉得我该死了。”
袁绍说:“是啊,你该死。”
审配说:“既然如此,那我就死吧。请你在我死后,告诉赵风,我的家人就托付给他了。”
说完,审配以头撞地,脑浆迸裂。过程干净利落,力道刚猛,不带一丝犹豫。
审配不是郭图,没有那么厚的脸皮。他认为,作为一个国士,如果连忠诚度都受到了质疑,那他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审配是魏郡人,也是三晋之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出过一个叫做豫让的人,那个人视死如归,三番两次,刺杀赵襄子,最终失败自刎。
审配觉得,豫让死的光荣,死的伟大,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身为国士,就应该这么死。只有这样的死,才对得起良心,对得起祖宗,对得起苍天。
不管怎么说,袁绍都曾以国士待他,此生此世,他只忠于袁绍一人。
现在,袁绍怀疑了他的忠诚,他必须证明自己的忠诚。
那么,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拿出来,那么,对方还有什么理由怀疑自己的忠诚。
审配死了,赵风架空了历史,审配没能说出那句名垂千古的话。
“吾主在北,我岂能面南而亡。”
审配死了。袁绍的八大谋士,第一个死的竟然是审配。
而且是袁绍最信赖的一个。
荀彧对袁绍的谋士的曾有这么一个评价: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知,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
其实,荀彧评价这四个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