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风进入袁营,这是赵风的任性,虽然他也可以让赵云的儿子来,但是赵风不忍。至于原因嘛。都知道。
赵风见了袁绍。
当然,他知道袁绍的脾气,死要面子活受罪。
赵风说:“赵风,拜见明公。”此时,曹操给袁绍的大将军的任命,还没有下来,袁绍充其量跟赵风平级,不过,赵风能屈能伸。服个软怎么了。
袁绍本想给赵风一个下马威,但是看这孩子这么听话,一时间父爱的情怀大发,也就不忍心了。说:“你们哥俩儿,不错啊,竟然能把我袁某人必到这份上。”
赵风说:“明公您说的哪里话,以您的威名,才智,以及手下的文臣武将,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我们又算得了什么呢?”
袁绍说:“我这一帮人,还不是被你们哥俩给逼到被迫议和。”
赵风说:“那是您一时大意所致,您看看,您的大儿子,仅用残兵,就把公孙瓒困的死死地,不敢再向南推移半步,您在看看您的二儿子,更是牛掰,把我军的宿将张飞打的屁滚尿流,最后虽然败在我大哥的手里,但是也占据了真定,让我大哥即便攻下了信都,也只能在哪睁眼看着。还有您的外甥高干,那也是不得了,如果换了别人,用三千人,守一个信都这么大的城,那简直是做梦,可是高干就赶到,虽然高干是**,可是打起仗来很接地气,也正是他在信都的严防死守,才给袁熙的突袭,创造了条件。再说说您的小舅子,那也是不得了的人物,把一个魏县那是守的固若金汤,按照常人,一看我大兵天降,早吓得大小便失禁了,可是他就用五千老弱,和一万新兵,愣是可以反败为胜,把我逼得不得不兵行险招,水淹邺城。最后,还有您那个小儿子,年纪轻轻,才十几岁,别人家的孩子还在掏鸟蛋的时候,他就已经承载一城人的性命安危,身负敌营,替父议和。这样的孩子,将来那是不得了的。”
汉语的强大就在于,可以将正话反说,也可以将反话正说,只要你随意换个角度,换个修辞方式,换个表现手法,表达的意思也会千差万别。例如,袁谭明明是被公孙瓒打的不敢露头,可是换个角度,袁谭不露头,公孙瓒就那他没办法。这就是换位思考。
袁绍听着,很是受用。
赵风又说了:“明公啊,您看看,你的子侄,您的亲戚,个个都这么能征善战,聪明才智,可是为什么还能打出这么一副模样呢。”
袁绍知道,那你们哥俩更能战斗。可是赵风知道袁绍是不会说的,因为袁绍好面子。所以,赵风要说,可是话到了赵风嘴里,就该变味了。
赵风说:“那是您选派的大将都次了,您看看,您让文丑和袁熙进攻常山,可是把牵招给留下了,牵招这个人,虽然有点才能,可是他的才能,能和公孙瓒比吗?还有您派蒋义渠驻扎在壶关,那就是坑了您的小舅子,蒋义渠这个人看着稳重,但是他神经大条,说白了就是反应迟钝,白白葬送了您的一万精锐,再看看你派过去支援袁谭的两个人,一个性子急,一个心眼小,你让他们俩团结一致,那基本是痴心妄想。所以啊,您的儿子和亲戚在给力,也耐不住队友太坑爹。您应该充分信任您的那些有才能的亲人们,这些人既忠诚,又可靠,你如果早把大权交给他们,估计我们估计也早被您给灭了。”
沮授急了,因为赵风这很明显是在挑拨离间,让袁绍信任亲戚,而远离贤臣。更何况,袁绍本来就有这个倾向。这是会让袁绍手下谋臣武将心寒的啊,更危险的是,如果袁绍真把大权分给了几个儿子、亲戚,那袁绍活着的时候还好说,如果袁绍死了呢,袁绍的地盘是会分成两份、三分、还是四分、五分。甚至更多、
沮授急了,可是他有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这样的话题,你只能夸,不能说,否则你就是离间他们父子亲情,你沮授再亲,还能亲过人家父子。沮授急的跺脚,可有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时候郭图发话了,因为他要帮袁谭争得,不只是一个青州,还有天下最富饶的冀州。
郭图说:“主公,赵风说的有道理啊,您的儿子个个都这么优秀,可是呢,亲疏有别,应该分别委以重任,而且呢,三公子还年幼,二公子和大公子,这次又立下大功,理应分赏,而且二公子能力王狂澜,那是因为他手下有大将文丑,可是大公子手下却都是一帮废物,您应该仔细斟酌,好好嘉奖这两个人。”
沮授表示同意。
因为沮授觉得,虽然郭图是在为袁谭打算,可是郭图的法子毕竟有效的避免了纷争啊,利用亲疏关系,先把高干和李孚,排出去,在利用年龄关系,把袁尚排出去,而袁熙军中有文丑,把功劳算到文丑身上,而且袁熙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没有竞争力。虽然这样是支持了袁谭,袁谭最初进攻青州的时候,自己就提醒过袁绍,这是祸端,不过现在祸端已经发生了,那就将错就错吧。
不管是长子,还是嫡子,好歹有一个就行。一个,不能再多了。
得到沮授的支持,郭图觉得自己赢了。
可是赵风知道,赢得是自己。别看现在袁谭占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