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回到市县,应酬依然不断,部分单位的邀请他可以不应酬,企业老板的邀请他可以安排其他人,然而,海外乡亲的邀请他就不能不应酬了。
春节之际,很多华侨乡亲都回故乡过年,或是某华侨侨领,或是某华侨社团组织的团体,还有那些港澳乡亲的著名企业家,人家点名要见你李向东,要请你李向东吃饭,他不能不往,不仅往了,还要回敬人家宴请人家。
市县海外乡亲有一个好传统,都非常乐于捐资建设故乡的公益事业,比如建学校,建医院,建路筑桥等等。那些受益的地区或单位,就也形成了一种习惯,趁华侨乡亲春节回乡的高潮,举办各种捐建项目标奠基剪彩运动。
李向东不会参加每一个项目,但大的项目不能不参加,著名侨领、港澳著名企业家捐资的项目不能不参加。有一次,他还参加了一个村庄里的文化楼剪彩运动,那项目捐资最多也就两万美金,然而,是一个华侨侨领捐资的。那华侨侨领特地从美国回来参加奠基,李向东不得不陪他,
不得不参加,要知道,市县很多华侨捐资的大项目,都是由那侨领出面在美国筹资的,这种气力要团结好!
李向东还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宴请了几个华侨团体,好在那些华侨对官们还是很客气很尊重的,也没有斗酒的习惯,一杯红酒碰几围桌他们也不介意。
这年春节前,李向东陪得时间最长的是一位香港企业故乡亲。在市县大凡有这么一种情况,有钱人大多在港澳,港澳的乡亲为故乡建设也最慷慨,往往能一人独资捐建某一个大项目,比如,在城区捐建一所千多人的学校,捐建一所几百万的医院大楼。这次,李向东陪的这位香港大亨就在市县城区捐建了一所中学,为数所镇级中学捐建了好几幢教学大楼。
据说,家产这位香港乡亲数百亿。他不仅在市县捐资颇巨,就是在地级市也有巨额捐资。因此,地级市委书记也很给他面子,他回到市县,李向东哪敢怠慢。
香港大亨回来,重要是参加他捐资的一幢教学大楼的奠基运动。
参加完奠基运动,李向东便陪他往他捐资过的学校看了一圈,在参观某所学校的时候,正遇上学生在排演春节期间的演出节目,那校长又很热情地邀请香港大亨观看节目,于是,李向东只好耐着性子坐下来看那些孩子在舞台上蹦蹦跳跳。
说心里话,李向东一点兴趣也没有。这都什么时候了?那校长只想着在捐资老板眼前表现自己,却不考虑陪伴他的市委书记有多繁忙,时间有多可贵!
当李向东看着那香港大亨很感兴趣观看节目,心里想,或许,他心坎也像自己一样,恨不得把那校长撤了。一个把时间当金钱的人,会对小孩子在舞台上蹦蹦跳跳感兴趣吗?
离开那学校的时候,他把教导局长拉到一边,告诉他,以后别搞这种自认为是的夸耀,时间都被他糟践了。
他说:“你看看几点了?”
按原定打算,他们晚离开那学校大半个小时。
他说:“不考虑我们,也要考虑学生吧?每一次排练节目,学生这么晚都没回家吗?简直是乱弹琴,打算都被他找乱了。”
本来,李向东还想安排香港大亨兜一圈城区,跟他谈一谈城区这些年的宏大变更,然而,天已经黑了。尽管街灯霓虹灯不停地闪,那效果总不比白天吧?
教导局长连连认错,说以后必定注意,说以后再不会让学校擅自主意,无缘无故打乱参观程序,糟践李书记的时间。
上了车,李向东问香港大亨,我们直接回酒店吧?香港大亨却说,还是按本来打算,转一转城区吧!他说,每次回来,他都要转一转城区,看一看城区的变更。他说,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
香港大亨告诉李向东,六十年前,他就出身在这里。他说,那时候,这里还是一座小城,只有两平方公里左右。现在,已经扩大得几十公里了。他说,不过,他对这个城市的情绪还是凝聚在本来那个小
城区。
李向东说:“实在,不只是你有这种情结,诚实说,我也有这情结。我是在旧城区长大的,所以到现在,还是感到旧城区那一块最有情绪。”
香港大亨说:“你不应当有这种情结。你是这里的最高主座,你应当对全部城市都有情绪。”
李向东笑“哈哈”地说:“这是不是有点假?”
香港大亨愣了一下,也笑了起来。
李向东便叫司机把车往旧城区开,说大城市建设,怎么也比不上香港,还是旧城区更吸引人。他说,不管新城区怎么扩大,最热烈的还是旧城区这一块,这里几乎已经成为全部城市的商贸中心了。
进进旧城区,人多起来,车变得更缓慢了,香港大亨很感兴趣地看着窗外,看着街两旁的旧建筑。他告诉李向东,小时候,他曾在哪一个展店买过??糖,在哪一个展店吃过馄饨,他指着窗外告
诉李向东,以前,这里有一个凉亭,他在那里躲过雨。
李向东便问他:“是哪一年往香港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