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四章 向贫困宣战4(1/2)

作者:梦之名士
平民工厂不管怎么谁都只是小打小闹,只是由于政府政策的扶持,才在短时期内呈现一定的展势头,但是,由于其技术水平低、规模有限与工人素质良莠不齐,一旦失去了政府扶持,很难与那些更有优势的企业竞争,不能长时间地保持良好的展态势,一些经过改制成功后或许能成为了不起的企业也说不定,但其中大部分仍不免歇业关闭,工人也会再度沦为无业游民,因此仅仅依赖此手段,还难以治理长期、复杂的失业问题。另外平民工厂照顾的更多的是那些老弱命残,而真正最需要安排就业的还是那些壮劳力。

革命红旗迎风飘扬,

四亿人民奋图强,

勤恳建设锦绣河山,

誓把祖国变成天堂!

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

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

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

无限幸福无上荣光!

在没有什么比兴办大型公共工程更能安置大量壮劳力的了。面对几乎无穷无尽的游民,单纯的救济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不管拿出多少钱来都显得是杯水车薪,最好的办法当然还是以工代赈,给他们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其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与救济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工代赈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所得的报酬也远远高于救济,当他们拿到工资后便自然而然的要消费,这样又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至少也可以使目前已经有工作的不至于失业。

在全国响彻云霄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声中,每一个人都被动员了起来。

总统府下成立了全国江河治理委员会,仅在河南山东两地就招募了过8岁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去治理黄河下游,主要是清理河道和加固两岸堤坝,这项工程完全不是用机械,而是单纯依靠人力。当然,原本也就没有机械可供使用,何况即便是有,这些目不识丁地壮汉们也并不会用,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如此多的壮劳力。除了黄河外,全国江河治理委员会也对其他大江大河进行了一些疏浚工作,当然,那些并不需要向黄河这么多的劳工,但数量也相当可观。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从衣帽鞋袜到劳动工具,应有尽有,无形中消化掉了平民工厂的产品,每月工资中的大部分是他们地安家费,这样在整个社会扩大了救济面和相应的购买力。

与治理江河相配套的则是植树护林、水土保持、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了望塔。这些都是重体力活,一样需要大量的壮劳力,这样不仅给失业者找到了工作,而且这些工作都是在偏远地区。等于一下子把一大批壮劳力带到了远离城市的地方,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和骚动,毕竟一大群终日无所事事而又满腹怨言的年轻人聚集在城市里绝不是一件好事。

张文英毕竟是未来世界来的人。罗斯福新政中的不少好东西他自然不会弃之不用。当然,限于技术条件,像田纳西大坝这样地工程是没有办法的,至于那些小工程却几乎完全可以照搬。

公共与民用工程署也成立了,主要是在城市兴建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甚至还包括了专供公众休闲娱乐的公园,事实上在汴京与南京。这样的工作早就开始进行了。不过此时开始渐渐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不仅为大批地工匠和非熟练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一些有一定艺术造诣的穷苦知识分子也找到了不错的用武之地,也使得这一时期地建筑既保有民族特色,又呈现出相当地多样性,虽然没有什么所谓大师作品,仍让后世的建筑师们赞叹不已。

大型公共工程建设所带来的附加好处绝不只是替平民工厂的产品找到了销路,同时也刺激着重工业。当初的洋务派们也建了不少重工业企业,但是技术落后,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低劣,更糟的是很少能找到销售渠道,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里它们地产品除了洋务派自己地企业或军队外根本没有需求。技术落后是没有办法的,只有慢慢赶上,当然,也可以直接从列强那里引进新技术,如钢铁化工等方面张文英自己就懂得不少,不过现在才更新设备就有些来不及了,在盛宣怀地支持下,张文英早在刚一回国是便开始了对这些企业管理的整顿,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至于质量方面,主要还是管理混乱造成的,现在也有了保障。现在由于兴建大型工程,它们的产品一下子成了抢手货,例如汉阳铁厂便第一次丰厚的盈利,让许多人看了眼红,其他像一些新建的水泥厂等也都赚得盆满钵盈,那些心思活络的江浙商人也开始谋划着投资重工业了,要知道当初张謇和孙中山等人可是为了这件事找过他们许多次,嘴皮子都磨破了他们也没动心,现在可是要挤破头了。而随着这些工程的扩大,这些企业还将获得进一步展,而一批新兴企业也将开始抬头,所有这些重工业企业又将带动矿山的展,而随着技术不断的成熟,一些现在还必须依赖进口的工业产品也将逐步由国产货替代。

随着工程的不断进行,一些工程变得非常浩大,单纯的完全依靠人力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对机械的渴求变得像、越来越强烈,而张文英又密令绝对禁止在这些工程中使用进口机械,一些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