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六章 察哈尔的孤军(1/2)

作者:梦之名士
赤峰的汪精卫没有等来前线的捷报,倒是等来了杀气腾腾的日本兵。

日军好像神兵天降,汪精卫一下乱了方寸,一场完全预料之外的战斗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开始了。由于守军完全没有准备,加上城内汉奸的配合,日军没费多大力气就顺利拿下了兵力并不算少的赤峰,汪精卫只得带着残兵败将一路南逃。

汪精卫原本以为稍作退却,还可以收拾部队节节抵抗,等待援军,谁知这一退就再也刹不住车了,不只沿线的守军纷纷望风而逃,自己身边的部队也越来越少,加上汉奸的兴风作浪,根本组织不起任何抵抗,就这么一路跑到承德,身边只剩下了百十人,其中还有大半是沿途收容的逃亡百姓,留在承德预备队也早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时南路和中路的日军也压了过来,全城仅有的武装人员只剩下了吴佩孚的保安团,当初轰轰烈烈的保卫热河,现在居然落得如此结局。

青木宣纯在关内的一系列动作遭到了可耻的失败,精心培养的几个帝国之花先后落网,但他的第一步阴谋还是可说是大功告成了,当然,他是不会这么就满足的,更大的阴谋也已经开始……

热河战事正酣,察哈尔相对还是平静,但表面的平静下隐藏的却是暗流汹涌。

察哈尔东部的贝子庙,国防军第二师第9连年轻的连长宋哲元这带领部队加紧备战。宋哲元才刚刚幼家贫,早年父亲外出谋生。随母迁居外祖父家,跟着舅父读书,学习也很刻苦,后来就在故里设馆教书,为人谦厚,又是出了名的孝子,虽然收入微薄,却也时常扶穷济贫,在当地也是有些名气地好后生。当然。宋哲元也有自己的理想,他不甘心一辈子只做一个乡下的教书匠,北伐军打到他的家乡时,他参了军,后来还得到了去黄浦军校深造的机会,再后来就到了第二师,成了师里仅有的黄浦出身的连长。但是这样的出身并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冯玉祥原本还很器重他,当得知了他的黄浦出身立刻就变了脸色。开始疏远他,甚至将他调到了偏僻地贝子庙。

对于冯玉祥的排挤,宋哲元当然是一肚子的怨气,可人家是师长,还是一方的封疆大吏,自己只是区区连长,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他也只好忍下来了。冯玉祥还是很会带兵的。当然不会去克扣粮饷应得的装备却时常不能按时到位,即便是拿到手的,往往也并不合用,或是一些陈旧的垃圾装备,为了加强战斗力。宋哲元只好找来铁匠给士兵们打造了许多镔铁大刀,每日里勤加操练白刃格斗,结果背背大刀片成了9连的一大特色,这也是一个令人心酸地特色……

冯玉祥不是个甘于寂寞的人。他心里清楚得很,张文英对他绝没有任何的好感,作为中央,也绝没有可能长期允许他这样的势力存在,只是一直没有腾出手来收拾他罢了。老实说,就算中央不打算收拾他。他也不愿意一辈子就这么窝在察哈尔这片穷乡僻壤的地方,他才国防军中最年轻的师长,他还惦记着更进一步,张文英不过大了自己三岁,他能做大总统,自己凭什么不能。这些年他也看清楚了一个道理。有枪就是草头王,不过他也并没有傻到公开对抗中央。他在等待时机,不管怎么说,汉军的实力还是太过恐怖了。

至少在他看来,此时机会已经到了。

先,自从被赶出北平,冯玉祥也学得精明了许多,这些年他在察哈尔悉心经营,也曾有过造福百姓的善举,有一定群众基础,他甚至能与当地的蒙古牧民打得火热,民族关系不成问题,与热河地汪精卫,绥远的徐树铮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第二师虽然顶着国防军的名号,却几乎就等于是他冯玉祥的私家军,除了宋哲元的连这样地另类,普遍对他的忠诚度很高,再加上遍布全省的保安团,这些年他还四处招降纳叛,结交对中央不满的人士,也很是拉拢了不少人,他还通过日本人那方面先得到了热河战败的消息,到时候还会有大批走投无路的热河溃兵投奔过来,他手下的兵力一下子就可以膨胀到七八万之多,他还玩了个两面派的手腕,使日本人和俄国人都答应秘密给他提供军火,这样也就有了和中央叫板的本钱。

再次,战败地消息一旦传开,国民政府必然威信扫地,支持张文英的也就会大大减少,而这个时候只要稍微做出一点妥协的姿态,国民政府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这正是自己可以利用的大好时机,而在冯玉祥看来,政府会妥协那几乎是可以肯定的。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张文英眼下要全力对付日本人和俄国人,汉军地主力都被牵制住了,冯玉祥自负练兵有一套,少了汉军,中国就没什么人挡得住他了,这也正是他起兵地最佳时机。

投靠日本人就要当汉奸,投靠俄国人也是一样的,冯玉祥是军阀,但他还不想走到这一步,起码他还不想背上汉奸卖国贼地骂名,但是合作嘛,他倒是很愿意的,或者说是他愿意去利用那些洋人,不过他利用洋人,焉知洋人不是在利用他。

冯玉祥再也等不及了,他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都是他的亲信,是他由马弁护军中提拔起来的军官:刘郁芬,孙良诚,石友三,张维玺,程希贤,郝鹏举……端的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