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4章 焦点(1/2)

作者:梦之名士
;习军队的步兵冲锋比猪角中将预计的迈要来得更,在他看来,中国人的炮击至少也要持续三天甚至一周左右的时间。而事实上,吴佩乎和他手下的官兵们早已等待不耐烦了,在等待大炮的漫长过程中,他们的耐心早已被一点点的消耗干净,区区一座锦州城已经拖延了他们太长时间,现在他们需要而走进攻,而不是继续等待,在炮击的第二天,总攻击的命令便下达到了每一个连队。

应该承认,日本工程师们在要塞设计方面还是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其中最大的那处核心碉堡,更是异常坚固,大白莎的炮弹它居然也硬生生的支撑了过比的直接命中,然而不管是里面的人还是外面的人都十分清楚,不管它是如何坚固,面对大白鲨这种足以摧枯拉朽的大炮,它也不可能无休止的支撑下去。终于,随着一声剧烈的爆炸,这出最坚固的堡垒也开始轰然到坍,与堡垒一起坍塌的,还有关东军上下坚守下去的信心。这会儿,金光少将的心可是拔凉拔凉的。

中**队的步兵冲锋是在午后开始的,这也是一天中阳光最充足,躲在地堡里的机枪手射击最理想的时间段。要是换了前几天,单只是要通过无人区,就不知要付出多少人的性命,更不要说去动摇日军的阵地了。然而现在,大部分的日军官兵都已经丧失斗志,就连平日里最得心应手的动作这时也变得异常僵硬,有的人甚至扔下枪转身就跑,这在一向强调武士道精神的日本部队,特别是日军的精锐部队中实在是不可思议,而现在却实实在在的生了,就连这段这望远镜观察的吴佩乎也感到惊讶。

也有不少人仍在抵抗。一些地堡还没有遭到破坏,还有数不清的暗道和交通壕,那些杀红了眼的日本兵在那里架起了机枪,有人甚至将一些较轻型的火炮也从废墟中拖了出来。关东军的那些老兵毕竟练有素,他们都有很好的枪法,可以说他已经有手中的三八大盖配合的完美无间,他们可以一动不动的躲在仅能容身的暗道里,耐心的等待中国士兵出现在自己面前,然后一枪把对方解决掉,他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如果不行,他们就会被现,而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也根本无处躲藏,对方也同样可以一枪把自己解决掉。那些日本兵的心思很单纯,就算是一命换一命,也要把中国人死死的拖住,至于什么反败为胜,那是长官们考虑的问题。

然而他们很快就失望了。中国人的攻势看上去排山倒海,而一旦接近了日军的堡垒区,那些步兵立刻就变得小心起来,他们每个人都被告知,日本人就是狡猾与凶残的混合体,对他们仅仅是不能心怀仁慈还远远不够,也不能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尤其是在战场上,什么都有可能生,一不留神就可能丢掉自己的小命。手榴弹开路时必须的,一旦遇到阻碍也用不着着急,火焰喷射器是解决问题的好工具,这的确是残酷了些,但让敌人变成焦炭总比自己送命要好得多。他们前进得不快,但每走一步,除了留下一片焦土外,还有大量日军的尸体。

人往往就是那样,一旦最强的那根精神支柱轰然到塌,整个人便会陷入深深的绝望,金光少将现在也正是如此。对于要塞,他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现在全完了。部队也损失惨重,中国人正在步步紧逼,阵地眼看着是守不住了,就连一向被认为坚不可摧的地下指挥部也被中国人的炮弹炸塌了架子,要不是跑得快,都得被活埋在里面,事实上还有很多人没跑出来,看来也是凶多吉少。至于退到城内巷战,靠这么点儿残兵败将,也显然是守不住的。这个时候,他也在没心思去理会猪角中将和佐藤少好了,独自给东京的天皇和新京的司令官拍了“我军已无退路,只求决死一战。的电报,既然不能求胜,他也还是希望能像一个武士那样堂堂正正的战死。

“喝支那人的血!”随着一声声地动山摇的尖叫,数千名鬼魅般的日本兵从藏身的战壕暗道中冲出来,一个个端着明晃晃的刺刀,任凭子弹从身边飞过,打中自己或是打中别人,没有人会去理会,前面一个倒下,后面的踏着他的尸体继续前进。与其说他们是冲锋,不如说他们是来拼命的,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敢死队,也难为了金光少将在短时间内居然找到了这么多人,不少已经不能走动的伤病员集体自杀,不少人还互道了“到了靖国神社再见吧。”

对于吴佩乎来说,他很钦佩日军到了这个时候还有胆量反攻,但也要承认,金光少将的这个举动反倒是省去了他的不少麻烦,在中**队的密集火力下,日军的敢死队如同秋风扫落叶般的倒下,看上去是气势如虹,解决他们却要不了多少工夫,其中也包括了那个金光少将。

现在战场的指挥权又回到了猪角中将手里,只是他身边已经剩不下几个人了。堡垒已经成了废墟,中国人正忙着逐个的清理地堡,那些还藏身在里面的日本兵,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不是被炸成一堆碎肉,就是被烧成一堆焦炭,即便当时死不了,被闷在地堡里最终也难逃一死。猪角中将很清楚,现在就是他退回锦州城内也无济于事,就是要打巷战,也要有兵可用才行。他当然明白后退是可耻的,现在他也只能向后退了,锦州的这点儿残兵败将,能保全一点是一点儿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