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本章免费
蒋肇聪原配徐氏,生一女一子,女名瑞春,子名周康,字介卿,号锡侯。徐氏病故,续娶孙氏为继室,不久亦病故,乃娶王采玉填房。
王采玉,1864年12月17日(阴历11月19日)出生在浙江省嵊县菖溪乡,其父王有则,以贩卖土产为业。王采玉原嫁奉化县下跸驻曹家田村一村民为妻,夫亡,归娘家寡居,茹素念佛,粗通文字。王采玉的堂兄王贤东,是蒋家玉泰盐铺的老伙计,学管店务,兼司账。适蒋肇聪继室孙氏新丧,逐由王贤东说合,王采玉于1886年(22岁)嫁给蒋肇聪为填房。
王采玉生二子二女:1887年生长子瑞元;越三年,生长女瑞莲;又三年,生次女瑞菊,出生数月即夭亡,瑞菊死后三年生次子,名瑞青,养到3岁又死了。于是王采玉所出,只得瑞元、瑞莲兄妹二人了。
瑞元是乳名,其祖父所取。因蒋介石是溪口蒋姓第28代子孙,“周”字辈,故上家谱的名字是蒋周泰,上学后先生给其取名为蒋志清。1918年他到广东投奔孙中山后自己改名蒋中正,并以1912年在日本办《军声》杂志时用的笔名“介石”为字。瑞元无赖变成了蒋中正,既发誓说要学孙中山公正的为人,又要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有标榜自己将是“中山之正统”的意思,不可不谓其用心良苦、言不由衷。
蒋介石的家乡溪口镇,全镇900余户人家,蒋姓占了近500户,是当地望族。浙江省奉化溪口蒋姓,唐时由台州迁到奉化的三岭,至五代后期的后梁,出了一个名叫蒋宗霸的,笃信佛教,拜布袋和尚为师,口中常吟“摩诃殿般若波罗密多”,因而被称为“摩诃居士”。后摩诃离家出走,在宁波东乡小磐山筑庵静修,死后葬于小磐山,他就是溪口蒋姓着名的“摩诃太公”。蒋介石崛起而“光宗耀祖”后,常到他的故墓前祭扫,直至失败而仓皇离开大陆前夕,也没有忘记向这位老祖宗告别。为了纪念这个太公,蒋家还在老家附近,造有一所“摩诃殿”,早晚供奉香火,是蒋家女眷诵经之处。蒋介石元配夫人毛福梅被日机炸死,即安葬于摩诃殿前侧。
在元代时,蒋介石的第16代太公蒋仕杰,从三岭迁至武岭。武岭位于剡溪之口,故亦名溪口。又过了十二代,到蒋介石的曾祖蒋祈增,便是新三房的祖宗,所以蒋介石家里的报本堂和慈庵都供奉蒋祈增以下四代灵位,下面依次是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父亲肇聪、兄周康(又名介卿)、弟周傅(又名瑞青)等。
蒋介石的祖父、父亲在世时,生财有道,家资较富。祖父溺爱瑞元,使他骄横顽皮成性。
童年的瑞元,好械斗的游戏,他总扮演“头头”,带领、邀集一大群孩子,手持木棍或竹刀竹枪,到溪边沙石滩去打个头破血流才散场,由此,他得了“瑞元无赖”之恶名。瑞元又好游泳,不管溪水涨多大,溪流多湍急,他都要跑下去嬉游,多次险遭灭顶之灾,使他的母亲经常担惊受怕。瑞元在私塾学馆读书时也不安分,经常违犯塾规。有一次先生要打他的手心,但先生还没打着他,他已滚倒在地,边哭边闹:“打伤了,要你赔!”使先生对他毫无办法。而且,他开口必骂“娘希匹”,无人敢惹。
奉化旧习,农历正月初一,一族人都到祠堂参拜祖宗,拜后每人可分到芝麻糖饼数个,溪口蒋家也有此俗。有一年大初一,蒋介石参拜祖宗后不按顺序,抢先去领糖饼,别人阻止,他便躺倒在地,满地打滚,弄得满身泥污,人们只得让开,让他先领,因而人们把蒋介石的外号“瑞元无赖”叫开了。
他的母亲王氏,每逢瑞元闯祸,常常责备打骂,但瑞元还是不改恶习,依旧我行我素,气得王氏只有啼哭。王氏去世后,蒋介石在他生母墓前自撰了一副对联,上联曰:“祸及贤慈当日饮梗悔已晚”,这比较切合蒋介石童年的生活实际。
蒋志清刚届5岁,祖父即为他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叫任介眉。两年后,蒋斯千去世,家中不再雇用家塾教师。蒋志清就到一个私塾馆去读四书五经,教他的先生叫瑾藩。
1895年7月,蒋志清8岁,其父因病去世。蒋周康提出兄弟分家,玉泰盐号及外面放出的账款,均归蒋周康。王氏及其子志清、瑞青,女瑞莲,分得三间楼、30多亩田地和一片竹山。
奉化有传统习惯,兄弟分家,各自立房名。蒋周康分得与玉泰盐铺毗连的住宅,称夏房;王氏母子分得的老宅3间楼房,位于经堂弄,称丰镐房,丰代表志清,镐代表瑞青。丰镐房大门临溪口直街,坐北朝南,在过武岭门入镇约500步处。
分家后,王氏领着2子1女,3个孩子都未成年,田租收入微薄,王氏无奈在镇上商店开了一个小商店维持生计,从此家道中落。
蒋志清在父亲死后,继续在蒋瑾藩的私塾馆里读书三年半。读《人学》、《中庸》,9岁又回到任介眉名下学《论语》、《孟子》。1898年,蒋志清11岁时,其弟瑞青死去,他的母亲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虽然家境困难,但不叫志清参加劳动,仍让他读书。蒋志清12岁时,王氏把他送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