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将苑·轻战】>
徐荣想起自己坎坷一生,先是在辽东与乌桓部族生逝世相搏,一路摸爬滚打,不仅要面临着异族的要挟,还要搪塞上官的剥削。他受尽委屈,好不轻易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熬出了头,被当做边关骁将,选进孝灵天子新建的西园军中。>
可好景不长,后来董卓进京,控制雒阳禁军,对不服者一概裁汰,服者一路升迁。徐荣好不轻易熬到现在,难道就要由于董卓横行霸道,就情愿被他贬斥回乡、再度一无所有吗?>
幸而董卓还举着汉室大旗,在董卓手下任事也可以当做是间接的为汉室效命,这是一直以来徐荣不断在心里的自我安慰。>
直到董卓逝世后,天子亲政,徐荣再一次担惊受怕,认为自己就将当做余党清算。成果天子不嫌他过往劣迹,对他付以极大的信任,这才有了徐荣的今天。>
徐晃与他年轻时一样,都是有勇有谋,都是遭遇了类似的经历。>
当年徐荣只身投军,军中无人照顾才备受欺负;如今徐晃有他赏识,难道还要让对方重蹈覆辙吗?>
这样想着,徐荣心里忽然对当时婉拒了为徐晃伸张的举动而感到愧疚,一个从来不敢有过的、勇敢的动机忽然冒了出来,让他放弃了往日明哲保身、低调忍让的作风,开口说道:“陛下……”>
“怎么?”天子似乎知道徐荣要说什么,不动声色的打断道:“难道你麾下也有良才,想要举荐吗?”>
徐荣一愣,瞬间回过神来,背后立时吓出一阵冷汗。>
他刚才真是疯了!差一点就要祸从口出,他算什么?跟名臣之后,得蒙天子、士人青睐的盖顺相比,他不过是一个有污点的将军,受天子大发慈哀才得以掌军,就连自己的地位都不甚牢固。哪来的资格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一个小军候伸张正义?>
幸好刚才天子打岔,才让他冷静了下来,不至于犯下大错,否则不单是徐晃,就连他都可能自身难保。>
见徐荣犹疑忐忑的样子容貌,天子循循善诱,温言问道:“若是你麾下也有良才,大可举荐过来,趁着我还有些兴趣,将他与王昌一同在我跟前言说军略。至于是不是将才——”>
天子环顾在场众人一眼,缓缓说道:“尔等无不是善战之将,自当由你们来评定。”>
众人连说不敢,毕竟这要上来的可是盖顺重视的亲信,盖顺是什么人,他的面子能不给?等会只要王昌稍微表现出一半他在峣关之战里的谋略,众人即便不会屈节奉承,也不会故意挑刺。>
徐荣正打算拒尽,忽然转念一想,没准这会是一个玉成、补充徐晃的契机。>
“臣麾下确有一人,晓畅军事,临阵敢战。如若陛下有意,臣愿为荐举,供陛下——”徐荣说完,又看了看其余诸将:“以及诸位检校。”>
盖屈服徐荣一变态态的言语中察觉出丝毫异样,他倒不是担心对方荐举的人会抢了王昌的风头——在他看来,王昌能立下蓝田那样的大功,就足以证实他的军事能力。>
他担心的是,天子与徐荣这不寻常的举动,可能会给带来他意想不到的麻烦。>
很快,层层军令传递下往,王昌与徐晃接到传召后,一齐在台下会合。>
徐晃待人接物本来就不苟言笑,此时见了王昌,脸色冰冷,连半分笑意都没有。>
王昌没想到会在台下见到徐晃,他强定心神,仍然信任盖顺在天子眼前的分量、以及徐荣胆小怕事,不敢出头的个性。>
在心思安静后,王昌如同老友相见一般笑道:“公明!这么些天未见,不知近来如何?”>
王昌有意试探一下对方的态度,并以此佐证自己的料想。>
谁知徐晃没搭理他,竟是连看都没有看他一眼。>
成功者对失败者总是带有极大的宽容与优越感,王昌碰了个钉子,倒也不恼,心里却越发镇定了。>
天子见了二人,首先便为两人的外貌所吸引。王昌倒不必再提,人长的十分精瘦,双眼炯炯有神。>
而徐晃强挚壮猛,规正的国字脸,威严而有肃容。>
天子点头道:“听闻你们各自都是虎贲、羽林军中的佼佼者,颇多智略。本日正好检校诸将,顺便看看你们到底是不是将才。”>
王昌心里蓦地一跳,下意识的就要拒尽:“臣菲薄之资,侥得战功,实在担不起将才二字。”>
在旁人看来这是谦虚识趣,在天子眼中却殊为可笑:“无需如此,不过是考校一番罢了。”>
“能得陛下检校,臣与有荣焉,即便答得不如人意,那也是臣自己智略肤浅。”徐晃忽然开口的一句话,瞬间将王昌摆到一个为难的地步往了。>
王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直到盖顺怀疑的盯了他一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