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恨小故,不忍恼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汉书·魏相传】>
盖顺的处分内容很快就下来了,天子念在其父盖勋于社稷有大功的份上,褫夺所有爵位,仍在虎贲中郎将任上。>
能得到这个成果,已经让董承非常满足了。如今搞定了盖顺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只要在东征白波的战斗中斩获全功,到时候就算是天子也不能再像现在这样利用他。>
眼见近来争执不休的东征主帅终于要尘埃落定,谁知道在这个时候异军崛起,董承所瞧不起的、在他眼中只知唯唯诺诺忍气吞声的骠骑将军皇甫嵩,竟然主动上书、毛遂自荐。>
这一着实在出乎董承以及他府中若干亲信的意外。>
董承‘啪’的一声将茶杯摔在地上,站起身来,急促的往返走动。>
胡邈是极为明确董承的这个性格,这是董承既气不可遏,又在思考问题的表现。>
众人一个个站在原地,大气也不敢出。>
忽然,董承倏地停下,说:“我本认为陛下最多是让王斌那老儿代替盖顺领兵,那老儿从未见识过阵仗,于军事一无所知,这正是我等事先料好的说辞。可现在皇甫嵩却偏偏跳了出来,要跟我抢,这教我怎么说他?说他胆小怕事、还是没我会打仗?”>
底下人话也不敢说,就见董承宣泄道:“你们当初一个个担保,说皇甫嵩是忍让惯了的,决计不会在这个时候出头,跟我过不往。可现在呢?你们有谁能给个说法?真是一帮废物!”>
“董公,皇甫将军自打孝灵天子在时,受了几次迫害贬谪,才开端忍让警惕,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作为董承手下第一亲信,胡邈硬着头皮说道:“是故我等料想其必定不会主动招惹是非,谁能料想、他忽然来这么一下啊!”>
“说到底还是你们蠢笨!”>
胡邈知道,这还是他对天子迁城门校尉崔烈为京兆尹的用意的猜测还没被董承知道呢,要是知道了,更要气得发狂。可是纸包不住火,他要是不说,等董承以后知道了,更是要怪罪于他。>
所以,等董承发作完了,胡邈才警惕翼翼的把事情给说了一下:“城门校尉崔公迁任京兆尹,似乎与此事有些关系。”>
“崔烈?”董承气笑道:“一个贪慕虚名的老糊涂,还能跟这事有什么关系?总不会是他私下说动皇甫嵩,让其上疏的吧?”>
崔烈虽为一时名士,徒有申明,实在办事颟顸,庸碌无能。在朝中就是个用来点缀的花瓶,就连董承都瞧他不起。>
“董公说笑了,他哪有这样的能耐,只是背后另有其人罢了。”胡邈说道:“我听说在董公劾奏盖顺确当天,黄司空就进了宫,与陛下说了好些话,陛下最后还让黄门侍郎皇甫郦来送他。皇甫郦是什么人,董公应当明确。”>
“你是说这又是他们联起手来针对我?”董承有些不信:“你若说是马日磾,倒还好说,马家有个女儿是皇甫规的继室,皇甫嵩也委曲算是马家的侄子。可现在却是黄琬找上了他,两人非亲非故,皇甫嵩何必听他们的话?”>
“这里头的事可复杂着呢!”胡邈解释道:“董公应当知道皇甫规之妻马氏?”>
皇甫规夫人马氏的事迹极为著名,当时可是传遍京畿,董承自然知晓:“皇甫规的继室马氏,善写文章,颇有才名,而且容貌娇丽。董卓为相国时,爱慕其容才,用百乘軿辎,二十匹马,无数奴婢钱帛作为聘礼,要纳其为妻室。马氏不允,亲诣董卓府门,严词抗拒,最后触怒了董卓,被鞭扑致逝世。”>
“董卓为相国的时候,皇甫嵩正领兵三万在长安,之后受诏进京,更是对此无动于衷,可见其人冷淡软弱。他看似和马氏俱为一体,实则早已彼此分歧,在关西士人中间也不过是交情凑合罢了。”胡邈说道:“此次司空寻上他,愚认为他们多半是看中了这点,才想着结交皇甫嵩为军中外助,就像太尉近日打算宽赦马腾一样。”>
士人内部之间彼此为了利益而临时变节,投奔另一方,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只是胡邈没能看清局面,反倒是让董承也产生了曲解。>
“所以说,现今这副局面,就是那伙关东士人说服了皇甫嵩,要跟我争取战功。”董承很不明确,说道:“这么一来,关东士人又要得势,再加上马日磾那一伙人,我权势孤单,又该如何自处?按这么讲,陛下就更应当让我东征才是!”>
董承忽然瞥见一人,道:“正方,你说呢?当初你可是信誓旦旦,极力宣传我领兵征讨,如今变成这个样子,你怎么没话说了?”>
一直保持沉默的青牛角正在为此事发愁,皇甫嵩的积极进取实在是大出他的意料之外,现在看似美满的打算出了变数,这让向来自夸为智者的青牛角阵脚大乱。此时他犹在思索补救之法,哪里能注意到董承在说些什么?>
直到董承不悦的连叫了几声,青牛角这才回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