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汉书·贾谊传】>
当然,如今的朝局依然还在天子的控制之中,所以他并不担心权势的此长彼消,会给他的权势带来多大的影响与削弱。而且出于个人的利益来讲,眼下这个局面也正是他所乐于见到的。>
他考虑着说道:“既然如此,那便先征孔融进朝为议郎,等诏对之后,再量才施用。至于卫将军吕布,彼有过在前,又有功在后,念在朝廷正处用人之际,中台以诏书削一半食邑,另以戒书斥之即可。此外,再改任其为安汉将军、守北海相。”>
从秩中二千石的卫将军降到秩二千石的国相,又削减了食邑,委曲可以看作是贬谪,这样吕布战败而逃的处理也有了,朝廷面子上也说过得往。>
何况‘守’就是守官,也就是暂时试用的意思,假如不能胜任北海相,则会被免职。天子的终极决定,无疑是与荀攸最初的假想有所不同,但荀攸也不能说什么,只唯唯称是。>
天子含笑点头,借着方才的话题说道:“二袁并立关东,看似雄于一时,实在这些年为了侵并实力,没少得罪旁人。这些人位卑职轻,忠于王室,只是暂时无法出头罢了。假如朝廷能给他们这个机会,必能成长起来与袁氏反抗。”>
他倾其上身,对荀攸虚心问道:“荀君认为东平相曹操如何?”>
曹操?荀攸立时从这句话里接洽到了荀彧,他不敢多说,守旧的说道:“略有所闻,只知道此人曾领兵打败青州黄巾,武功赫赫,在兖州一地颇为威势。”>
天子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但旋即也立即明了,荀攸这么谨慎重要是还是担心自己跟荀彧的关系,会让他生出怀疑,毕竟伴君如伴虎,谁也不知道君王对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颍川荀氏,世出人杰。袁绍幕府中的荀谌、曹操手下的荀彧,都与你有血亲。”天子挥手止住了荀攸要说话自辩的势头,他有意借此机会宽心对方,以免荀攸心里常存着这根刺,妨碍了君臣关系,倒显得他这个天子不够慷慨:“正所谓‘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只要心属汉臣,勤于王事,无论是在朝、还是在处所,我都不会因此而心生嫌隙。”>
荀攸听了,立即拜伏道:“陛下宽宏,不以人罪事,真乃明主。臣既奉职于陛下,自当忧心王事。臣必对彼等晓以忠义,说其弃职来投于陛下。”>
天子听了心里叫好,但挖别人墙角的事又透着不那么光明正大,因此刻意压抑了笑脸,不言声算作默认。>
荀攸略一思索,便知自己把话说得太满了,于是及时补救道:“只是彼等皆臣从父,身为晚辈,臣亦不能严词强求,如若不成,还请陛下宽宥。”>
天子知道这个时代的士族很少会把全部身家放在一人身上,最著名的诸葛亮、诸葛瑾兄弟就是范例的例子。更何况各为其主,他们能选择依附,确定有属于自己的考量和想法。>
荀攸这么说只是聊表慰藉,最后能不能来人,天子也没有放在心上。除非是以天子的名义下诏征辟,可这么做就没了转圜的余地。固然汉代拒不受征的例子很多,但真这么搞,不仅是天子的面子,就连朝廷好不轻易建立的威严也会受影响。>
“此事不可强求,再说了,天下贤才虽多,我有荀君一人足矣。”>
这话让荀攸大受激动,他立即移席,对天子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稽首大礼,无不诚服的说道:“愚臣才智鄙薄,至微至陋,何以能受陛下此语!”>
“你且起来。”天子趁热打铁,亲身走上前往将荀攸扶起:“我平生最不喜有人妄自尊大,也不喜有人妄自菲薄。方今天下大乱,正是你等智士劳心之时,我能得与荀君找事,天下何忧其不平!”>
荀攸抬开端时,眼睛已经有些湿润了,他深吸一口吻,沉声说道:“臣敢不为陛下竭尽智忠,以定天下!”>
天子将荀攸扶到席上,又转身走回自己的地位上坐下,等荀攸趁此缓过心神,方才说道:“这次赵公、裴茂等人出使关东,以节征辟、举荐了大批关东士子;除此之外,还有大批自荐于朝的年轻贤士,各地州郡派送上计的干吏。朝廷不能冷了他们的心,得逐一妥当安置,不知荀君对此有何方略?”>
荀攸冷静下来后,很快又恢复了以往的那种从容老练,他拱手说道:“以往州郡推荐俊彦,都要吸收公府策试,策试内容为明经、明律、治剧三科,加上茂才,是为察举四科。陛下设太学新制,更定五科,故而臣浅见,不如在往例的基础上更添新规,以太学五科进行策试,量才施用。”>
对荀攸给出的意见,天子都感到满足合宜,不过这些人大都来自关东,他们进朝以后必定会壮大黄琬的声势,让关东士人在朝堂的话语权愈重——这也是马日磾倍感危机,急于收买刘虞的缘故。>
眼下朝廷局面经过几次风波,终于形成三足鼎立的均衡态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