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天子说道:“如何凝聚人心,这可是一项大学问。我之所以命太学在军中宣示教化,除了使人敦睦道理以外,更多的还是要他们知道当兵打仗不仅仅是为了糊口度日,也不仅仅是建功立业,而是为了要保境安民。一饭一衣,皆由民出,为兵者岂能不悯百姓艰巨?”>
高顺听着渐有些糊涂,他只是个校尉,这些道理他大致都懂,可却不明确天子为何要跟他说这么多。>
天子一直有意抬举高顺,不然也不会将他放在中垒校尉这个职位上,很显然是打算让他接王斌的班的,于是他顿了顿,复又持续往下说道:“我早先以降过诏旨,南北军的将士待年长退伍之后,可按其当时军职,分辨选派为贼捕掾、五官掾、或是亭长等官。在教习科学过律令的可直接依功按职授任,没有学过的,先在教习科学一段时日后再行分配。”>
贼捕掾与五官掾都是郡县府中专司负责缉捕犯人、掌盗贼等事的部分官吏,类比于后代的刑侦,而亭长也是负责治理处所治安、盗贼的基层单位。由退伍士兵担负处所治安主座,既能避免习惯于刀口舔血的士兵返乡后无法吸收苦累的农事,从而被豪强收为打手扰乱治安,还能加强基层治安治理,在必定程度上保障天子的政策与律令能高低通达。>
士兵退伍之后不仅不用重新往种田,而且还能得到一官半职,从参军到退伍的这一切待遇都是天子给予的,由退伍士兵转化而成的基层小吏自然会对天子抱有寻常官吏所没有的虔诚与推戴。等到这项制度形成良好的循环和运转之后,天子尽不会担心自己的政策会被底下的人阳奉阴违,从而还会加强中心对处所基层的控制,保证皇权下乡。>
这是天子根据后代的经验而复制修正的军人退伍以及军转警制度,他将这个要言不烦的告诉给高顺,实在是对高顺寄予厚看:“这一次征讨河东,南北军少不得会有兵员减损,若是有战逝世的,一律按禁军的抚恤规章来办,给钱、赐田、免赋役、收其子弟遗孤进军就学。若是有因伤致残而不能再复参军的,则依退伍的章程来办。”>
天子凝视着洗耳恭听的高顺,看着他清白正直的样子容貌,恍惚间竟想起了舅父王斌苍老而不失忠直的神态,他没来由的一叹,当着众人的面对高顺说道:“舅父老了,军中的这些琐事,你身为中垒校尉,得多替他分担分担。”>
天子这番话等若是直接敲定了高顺的前途,假如不出意外的话,等王斌卸任之后,高顺就将会是下一任的北军中候,为天子执掌北军。>
上一个被天子托付如此信重的还是虎贲中郎将盖顺,惋惜他由于一次行差踏错,而至今前途暗淡。有前车之鉴在,其他人碰到这种事,大都应当谨小慎微,再怎么也得谦辞几句,以免得最后万一打了包票却没有办到也不至于摔得太惨,这才是正确的为官做人之道。可高顺却尽不推辞,一股脑的答应了下来,谨然奉命道:“唯!末将必竭尽智忠,为陛下走牛马、填沟壑!”>
“陛下有此良将,何愁天下不平、汉室不兴?”贾诩在一旁适时笑着插话道:“臣谨为陛下贺。”>
身边随着如侍中荀攸、尚书郎傅巽以及随着来长见识的秘书郎法正等人皆出声附和,天子选中了一个在他眼中比王斌更合适、以及同样值得信任的人将会控制北军之后,长期担负着为天子控制北军大权这一政治任务的王斌,将不再为北军中候这个地位所束缚。今后他将被安排到一个怎样的地位,对朝局将施展怎样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他们这些人以及背后的利益相干所需要考量的事情。>
跟荀攸这些人面不改色、心中打算计较比起来,护卫左右的一伙将校如羽林中郎将徐荣、步兵校尉魏桀、屯骑校尉姜宣等人则是大都将心思写在表面了。射声校尉沮隽性格刚烈正直,与高顺颇为投缘,此时见到高顺俨然已是简在帝心,除了爱慕以外,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勉励。>
而在北军资格最老的步兵校尉魏桀则是心有不甘,他无法吸收才来北军没几天的高顺这么快就要爬到他的头上,至于虎贲中郎将盖顺看向高顺的眼神则更为复杂了,倒像是一种过来人看后来人的感叹万千。>
天子淡然一笑,将这些人的脸色一览无余,随即目视远方,忽然换了个话题说道:“也不知张猛追到程银没有,若是贼首就擒,河东便算是平了一半了。”>
“程银手下少说也有万余残兵,即便围攻皮氏的侯选带着手下万人及时回援,二者纵然侥幸逃离。最后合兵据守,那也不是南北军一合之敌。”荀攸缓缓说道。>
他的预感很正确,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便见长水校尉张猛带着一票胡骑灰头土脸的回来了。>
自从出了王昌侵占战功的事件之后,固然这件事没有刻意张扬,但天子还是另外找寻机会狠狠整肃了南北军的风气,是故张猛即便战败,也不敢弄虚作假。由于他知道自己输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