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判天下租赋多少之数,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通途之利。”————————【旧唐书.职官志二】>
温室殿中,天子已命人关上窗子,从窗边缓缓走了回来,口中说道:“我听说蝗虫喜产卵于土中,俟天时转热,便从土中钻出,为祸乡野。如今趁着冬日天冷,黎庶无事,蝗虫又尚未生出,可诏使各地郡县督促百姓在地里挖采虫卵,以备不虞。”>
‘蝗虫不是鱼虾所化的么?’>
众人心里无不泛起这个动机,就如同腐草为萤一样,这时代的人总对一些不懂得的事物妄议猜测。但谁让对方是天子,说是蝗虫产卵生虫那便是吧,众人也没有质问的必要。只是在心里想着,各地郡县的官吏好不轻易在考课的督促下繁忙奔走半载,正打算好好窝冬休息,这下子又要不得空了。>
赵温窥见天子眉宇之间仍带着忧虑,想了想,宽慰说道:“陛下,天灾非人力所能及。灾象一生,便人心浮动,陛下是天下榜样,四方仰看,无不盼着陛下振作奋发,还治世于黎庶。”>
天子点了点头,打起谨慎道:“大司农,少府二人皆在?”>
“臣等在。”刘和、张昶齐声说道。>
天子指了指案上的几封奏疏,悠悠说道:“今岁租税共有麦粟四百八十三万石、三千三百五十二万钱,固然未几,奈何当下时局如此,朝廷高低也只能暂且忍耐艰巨了。”>
壮盛时代的朝廷每年岁收都有两百多亿,即便是孝桓、孝灵时代,征羌之战随便哪一次都是耗资数亿。而如今的汉室实力简直衰微到了极点,光是凭着司隶一地与并州、雍凉等贫瘠之处的财赋还不如昔年的一个零头。>
朝廷岁收的减少,除了朝廷实际统治区域缩水、民户饱经战乱天灾,逝世伤流离以外,更还有别的因素。天子心里明确,若不是机会未到,屯田与水利能基础解决粮食问题,他早就推行更强硬的经济改革方案了。>
看出天子脸色阴晴不定,张昶心里一突,赶忙补充说道:“当初孝灵天子时,为御羌叛,在三辅囤积了很多钱财兵甲;此外,从郿坞抄获的董贼家财尚有剩余;以及河东反贼的抄没所得。固然朝廷比年用兵、募民屯田、征役修渠、整治驿道等等大政要事,所费不止亿万。但好在府库本就殷实,算上今年岁收,朝廷尚存麦粟五百余万石,钱六千余万,各地府库也按往例有所结余。”>
天子的脸色这才好看了些,他清了清嗓子,说道:“往年朝廷由于经历了董贼就戮、李郭反叛等事,我亲政不到半年,各类大政才展开不久,未见成效,我也没有细问往岁朝廷岁收的往向。今朝正好诸公皆在于此,尔等一个是大司农、一个是少府,都是朝廷理财的大臣,理应畅所欲言,说一说这笔岁收该如何用才是。”>
听到这里,张昶倒是没急着回话,反而是先看了身为中朝官的度支部尚书韩斌,心里头五味杂陈。>
起先在尚书台改制的时候,天子不仅是将各曹尚书改了个名字,而且还将各曹的权能拆散重并。譬如现今吏部就重要是由负责考课诸州郡政绩的三公曹、以及吏曹的选举职能合并而成;而吏曹原有的另一个祭奠的职能,则转给了新设的礼部。此外,天子还裁撤了主管土木与苑囿的民曹,将其部分功效分给了少府等官。>
但无论怎么改,尚书们的大体职能、权利都是不变的,反而是有些部分由于改制后权利还得到了增长——譬如当今炽手可热、连尚书令都要给几分面子的吏部。>
至于度支部,则根本不是从原有的六曹分拆出来、或是另外改名的部分。它是天子新创立的尚书,职责是主座全国财富的统计、调度、安排,故称‘度支’。>
它的权能看上往与大司农、少府有些重合,但细细想来,却又不是那么回事。由于它自创立以来,从来不经手任何一笔财货,但是它却要控制朝廷所有财货的起源与往向,就算是为天子治理私财和负责生活起居的少府,用的每一笔钱也都要经过度支部的审核批准。>
假如仅是如此的话,那也只是用钱谷时受些监督、调用财货时流程麻烦一些罢了,可现在看来,却并非如此。>
张昶尚在出神,一旁的大司农刘和先是说道:“禀陛下,百姓赋钱,吏俸皆用其半。如今朝廷公卿及其下官吏众多,处所上的开支却很少,又依制度,凡诸受俸,皆半钱半谷。故而诸官一年需发俸二千余万、麦粟二十余万石。”>
“那其他开支呢?”天子问道。>
这些开支早在来时便与张昶算好,也跟对方通过声气,刘和默记于心,此时诵道:“各军一年需费粮二百余万石,而养兵之费除却粮草以外,还要兵甲衣袍、赏赐俸禄、创伤医治等费,折算之后,亦需一千五百多万钱。此外,各隧道路整治、河工、城墙修缮等,耗费也在千万以上,只是这些尚需各地郡县上报调度,故而一时难算。”>
说完了大司农负责的军政财务,刘和便转头看向张昶,张昶反响过来,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