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诗·小雅·大田】>
见两人在一边窸窸窣窣的说着什么,游楚心里大为好奇,却又不敢张看,心里感到十分憋屈。自打见了这个‘王辅’以后,他创造对方也不是如坊间谈论的那般放浪不羁、轻世傲物,反而很有心胸。固然对方没有刻意摆什么架子,却总让游楚感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疏离感、还有一种让他不敢畅所欲言、十分压抑的气势,这种感到让他在记忆里似曾相识。>
游楚想起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其父是左冯翊的上计吏,曾随其进雒阳访问过当时的三公,那时候面见上位者的感到,就跟这时候的感到一样。>
天子似乎这才回想起来还有游楚在场,正打算转身说些什么,视线在不经意的擦过垄沟的时候,忽的一顿,像是看到了什么。>
他指着其中一条浅沟说道:“那土里的是什么?挖来看看。”>
众人皆不明所以的往天子所指的方向看往,赵温只看见那处所全是黄色的碎土,什么也没有,心里不免有些怀疑。而张绣却不管那么多,直接迈步走下了田坎,弯腰搜寻了一阵,很快从碎土之中捡起一个土块走了回来。他有些不断定这个是不是天子所要见的东西,那土块的一侧整洁的排列着十几个黄色的、长条形的虫卵,密密麻麻的,令人看了不禁皱起眉头。>
这正是天子要问的东西:“尔等可知这是何物?”>
在场众人如赵温、刘繇等无不是豪强高门出身,就连张绣也不曾闲得往田里乡野看这东西。>
天子环顾了尽皆茫然的众人一眼,看向刚才站在游楚身后、筹备拦着他的那名年轻英俊的青年,再次问道:“周郎,你也不知道?”>
殿前羽林郎周瑜没想到天子会亲身对他发问,立即有些酡颜,由于他周氏固然在庐江郡广有田业,但终日里都是出行坦途、起卧高堂,从未亲眼见过此物。想他从汝南奉玺进朝以来,天子曾几次亲身召见过他,周瑜钦佩天子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心智,天子赏识周瑜精彩的才学姿容,君臣问对,相见甚欢。>
如今在对他青睐有加的天子眼前,连这个都不知道,这让周瑜大感惭愧。但天子有话,他不得不答,只好含混其辞的说道:“此物应是虫类。”>
“不仅是虫类。”天子在前世曾往过当地农家养殖的蝗虫大棚,亲眼见过这种东西,于是直截了当的说道:“而且还是蝗虫所产。”>
“蝗虫?”赵温想到岁前天子曾对他们预示旱蝗的时候,就曾说过蝗虫爱好产卵于土中,当时他还与董承等人一样,都认为‘蝗虫是鱼虾所化’。如今被天子使人挖出一块不明物,说这就是蝗虫卵,赵温固然有些惊异,但还是半信半疑。>
游楚将众人俱是一脸郑重,也知道蝗虫这东西非同小可,一旦引起蝗灾,轻则啃食禾苗,祸及百姓;重则是政教不均,上降警示。只不过,这东西真是蝗虫的卵?不、蝗虫是卵生的?>
以往的人生经历让他并不如何信任这个结论,但游楚见天子一脸如临大敌的样子容貌,还是谨慎的说道:“田间有很多这种东西,即使有害,只要将其从土中翻出暴晒,便可无虞。”>
赵温瞥了游楚一眼,脱口便说道:“你又怎知此物非是田间独占、而非处处都是?”>
刘繇在一旁看了半天,这时开口说道:“在下听说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还得是骤盈骤涸之处。如幽燕以南、青徐兖豫诸郡之地,湖池众多,一旦因旱而涸,则必生蝗。”>
他这番话说的也不算错,在干旱的年份,湖泊水域面积缩小,洼地裸露,为蝗虫供给了很多合适产卵的场合。所以人们经常见蝗虫从干枯的湖岸边涌现,便误认为蝗虫是鱼虾所变,等到蝗虫逐渐迁移到低洼易涝的处所消散后,人们又会误认为蝗虫复变为鱼虾。>
天子现在很难跟这些思维仍局限于‘腐草生萤’的古人解释生物,而且他也没有时间给众人证实蝗虫卵生的这个事实,只好带有不容商量的语气说道:“此物现于田野,殊为不祥,宜速除之,使其殄尽灭尽才好。”>
“唯。”赵复习惯性的带着恭谨应承的语气说着,一时疏忽了还有游楚这个外人在场:“回往以后,可诏……找寻中台发行文于各处,再请国家下诏。只是念在黎庶无知,不信蝗乃卵生,不肯惮勤效率,若是强命,恐增不满,故只能以温诏劝行。”>
他此时的注意力全放在天子身上,就怕天子会一意孤行,在卵未生虫,真正证实之前,认定这个是蝗虫卵,强使关中百姓在地步里挖虫卵,把事情搞的沸沸扬扬、起到反效果。只是见天子面色沉静的点了点头、表现听进往了之后,赵温一直悬着的心这才沉了下往,持续说道:“至若军屯、民屯等官田,可发切诏责令各官,认真办理,不可有误。”>
“这才是老成谋国之言。”天子悠悠叹道,治国有时就该宜缓不宜急、条理明晰,单从这一点上来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