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位老臣不愧是老油条,将天子的心思猜了个**不离十。赵柽在接连收到宗泽和合不勒的逝世讯后,忽然意识到自己也已到中年,而在古代人的寿命是很短的,这才有了‘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老话,即使是天天被称为‘万岁’的天子也不例外。老赵家的长寿基因似乎也欠缺,少有长寿之人,多在五六十岁便撒手人寰,尤其是神宗之后都是早逝,反而是他爹现在打破了‘早夭’的噩梦。
随着年纪渐长,赵柽也面临着选择,他想给儿孙们留下一个清平世界,一段光辉的历史,但是赵柽十分明确这只是自己的一厢甘心,世界上没有不灭的王朝,更没有万世基业,数代而终的短命朝代历史上比比皆是,自己不过是延续了大宋的国运,没有了女真人,没有了蒙古人,还会有其他民族的崛起和进侵,甚至是涌现个把不肖子孙,败光了祖上的家业,更将被历史的进步所吞没。
赵柽也明确世界上没有攻不破的城池,过不了的河,即使建造一座铜墙铁壁的洛阳城也难保不被攻破,将全部国运寄托在一座城池之上更是个笑话,当年的秦始皇修筑长城也没有能挡住外敌的进侵,近代的马其诺防线更是难挡纳粹的坦克的碾压。因此迁都洛阳并不只是从防卫的角度考虑,而是根据现在的局面发展,他不过是做好眼前的事情,至于以后自有后人操心!
黄河被称为母亲河,但也是条灾难频发的河流,历史上引发过无数的灾难。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开封靠近黄河享受着漕运带来的方便之时,同样时刻面临着被吞没的危险。仅据赵柽所知开封历史上就曾被数次吞没。以致留下了‘城上城’的异景,而宋朝在开封城留下的除了史籍的记载和传说。在他的前世只留下了一座被称为龙亭的土墩和繁塔。
赵柽继位后,专门拨出专款发动大批的民夫、部队,加高堤坝、疏通河流以保证京师免受水患之苦。可他知道以这个时代的科技是无法彻底打消水患的,自己及前人的努力不过是延缓灾难的降临,那剩下的选择只有‘惹不起躲得起’了,虽说这很丢一个‘万能’穿越者的脸。
再者此时的汴京已经拥有超过百万的人口,在这古代已经可以称之为超大型城市,和现代的大城市一样拥有着交通拥堵、发展空间狭窄、消费性支出宏大等等弊病,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开封四周贫瘠的土地远远不足以供养这么大的人群,尤其是粮食和资金严重依附东南地区,导致富了首都穷了东南,造成南北发展差距过大。
只过了不到百年,江南民力几乎耗尽,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停止,宋政府经常进不敷出,宏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和国民都喘不过气来,财政上的“积贫”和军事上的“积弱”成为不可挽回的趋势。如今赵柽开海通商。大力发展手产业,使得江南才得以恢复,而遭遇靖康之乱北方却元气大伤,使得财政依然要靠江南供给。
现在随着赵柽扩大的军事路线实行。宋朝已经收复燕云十六州,并远达漠北地区,金国固然尚存。但北部的军事要挟大大减轻,中原地区已经成为后方。向北部的洛阳迁都不仅能避免财政过火依附江南,还可以增进中原经济的发展。以此带动全部北方经济的复苏……
自立国以来实在有两次机会是迁都的最佳机会,一个是太祖建国之时以‘辞旧迎新’的名义以洛阳为都,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太祖终极屈服于群臣的反对而没有能成功;再有就是靖康之变后,赵柽继位之时,那时汴京失陷任谁也明确此处为都并不是什么利益所,让女真人两次兵临城下。
但赵柽没有迁都,一者由于洛阳残破,土地荒芜,事出匆促难以成行;二者便是出于稳固人心,在两君北狩、黄河以北沦陷之时,收复都城有着现实的意义;第三就是赵柽不想背负‘胆小鬼’的名声,他要在击败女真人,将其灭国之后在堂堂正正的迁都,免得让天下人嘲笑其由于畏惧当了天子后马上迁都躲了起来。所以赵柽继位之后,局面稍定便遣景王赵杞以安置皇族子弟的名义修缮城池,整修宫舍,疏通运河,发展经济,以备将来机会成熟之时迁都。
而迁都可以说是国之大事,需要宏大的开支及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大家确定不会全部表现批准,对此赵柽也做了全面的筹备。他仔细研究了太祖迁都之时群臣的反对意见,综合起来以当时的起居郎李符的‘陈八难’和李怀忠的进言最具代表性。
李符上书中称:“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 李怀忠进言所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食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就当时形势而言,李怀忠和李符的理由都是很充分和现实的。
但现在洛阳经过赵柽十多年的经营,这些问题都不是什么问题了,重要的阻力将是来自像太宗那样的利益既得者。固然赵柽还没有断定继续者,但汴京成为大宋的都城已经近二百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