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华的王服庄重而贵气,穿着在一位尽显老态的老者身上,皮肤松垮,皱纹层叠,年轻时本就猥琐的面容,此时更显龌蹉。
但观其目光,气质,端坐的气势,以及几十年来满清风风雨雨中的表现,此人都可以称得上满清拔尖的贵胄精英。
这就是大清的恭亲王,现满清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位高权重。
恭亲王静静的看着一侧,雍容典雅与年轻时似乎并没有多大变化的慈禧太后,内心一阵复杂和感慨,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两个年轻时代风华正茂的男女,多么让人回味的青葱岁月。
内务府真的到了改革的地步?慈禧还是那副神态,就算她把恭亲王搬到前台,慈禧太后仍旧掌控满清帝国,这是她几十年朝堂后宫风云中历练来的自信。
早些时候,也就是算了,杀个领头的奴才,大家都能满意。恭亲王有些沙哑的声音着,只是,那个人,不久后就要来了。恭亲王的目光瞬间变得凌厉夺人,只是很快消散,变得无奈叹息迷茫。
李鸿章前几日请安,了这件事,只是没想到这么快。慈禧太后面色变了一下,想到了这近一年的时间里那个人对俄国人的恐怖战绩,这绝对不是满清可以抵抗的。
从海兰泡传回来的各种神秘莫测的消息,更增添了那个人的传奇色彩和可怕程度,慈禧太后有些时候总会觉得,那个人莫不是天上派来的人。
也好,整治一下内务府的奴才,它们也太大胆,皇上吃个鸡蛋竟然要三十两银子。慈禧太后多年养成的智慧怎会不明白眼前的时局,必须让那个人看到满清革新活力的一面,否则我大清贵胄的日子就很难了。
太后,我会和朝堂上的王公大臣们,尽量把内务府的事情办的漂亮。恭亲王后宫之行的目的达到了,与慈禧了些闲话,就告退离开。
慈禧看着消失的恭亲王背影,面色变得很不好看,内务府这么多年活跃在政坛上,大把捞银子肆无忌惮,如果没有靠山早就倒了,慈禧太后等满清高层就是内务府的靠山和保护伞。
一年至少百万两银子从内务府送到慈禧手里,成为慈禧的零花钱,否则以慈禧的智慧不会对那天价的食材视而不见。
恭亲王这些年来,每年收内务府的银子也不在少数,就算恭亲王下台的那阵,银子也是不断,恭亲王代表的满清皇家势力。
其它满清贵人,甚至大臣汉人,都在内务府银子的攻势下,为内务府解忧排困话办事,这就是内务府多年来烂而不倒的原因。
李莲英看着远去的恭亲王,眼中闪动着什么,他是慈禧身边最近的人,朝堂内外哪有他不清楚的,此刻他也是内心感叹,内务府真的要大换血了,不过这与李莲英已经没关系了,就算最近内务府大笔送给他银子,他也清楚什么时候该话。
老佛爷,用膳了。李莲英开始了他服侍慈禧太后的本职工作。
第二天,满清朝堂上,风云滚动黑云低压,气氛极其压抑,恭亲王阵营的一位大臣,首先站出来,历数内务府之罪状,随后一个又一个大臣乃至满清贵胄,尽情的踩踏曾经给他们送过银子的内务府。
内务府贪腐第一招,低买高卖。
一天,道光皇帝发现绸裤的膝盖上破了个洞,就让内务府去缝补一下。
补完了,道光皇帝问花了多少钱,内务府回答,三千两白银。
道光听了差点背过气去,一个补丁竟然比一件龙袍的价格还要贵!内务府解释,皇上的裤子是有花的湖绸,剪了几百匹绸才找到对应相配的图案,所以贵了,一般的补丁大概五两银子就够了。
道光皇帝咬咬牙,默记在心里。
话朝臣们看到龙椅上坐着一位打补丁的皇帝,上行下效纷纷扎破官服打上补丁。一次,道光皇帝看到军机大臣曹正朝服的膝盖上打着块醒目的补丁,突然问他,外面给破衣服打个补丁需要多少银子。
曹正一愣,看看周围的太监,发现太监们都不怀好意地瞪着他,曹正头皮发麻,只好往海了,外面打一个补丁需要三钱银子。
三钱银子当时都可以买一整套普通衣服了,曹正心想,这下大概和内务府的太监们报给道光皇帝的工价差不多了吧。
谁想,道光皇帝闻言惊叹道,外面就是比皇宫里便宜,我打个补丁需要五两银子呢,曹正一下子就懵了。
皇帝虽然给内务府规定了条条框框,但毕竟身居深宫,对正常的市场行情并不了解,内务府就从宫外平价买入物资,然后高价报给皇帝。
表面上,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违法甚至违规的地方,鸡蛋如此,补丁如此,工匠的工钱更是如此,中间的差价就成为了经手人员的灰色收入。每年,皇帝和紫禁城的合法开支就有四五百万两白银。
内务府贪腐第二招,直接贪污。
内务府的监管制度可谓严密,可制度是人执行的,内务府系统越来越庞杂,人越来越多,漏洞也越来越多,皇帝一个人根本管理不过来。加上内务府属于为皇室服务的,不受朝廷监察和司法机构的管辖,所以内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