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十三章、全靠衬托(2/3)

作者:新海月1
,想要抽身就难了。

远离了多瑙河流域,没有水路运输,等把几十万军队集结起来,再从巴尔干半岛运送到南德意志,黄花菜都馊了。

美泉宫

弗朗茨关心的问道:“施泰因先生,国内的铁路主干线建设进行到了那一步,什么时候才可以完成?”

奥地利的铁路网建设,从1849年就开始了,从开工到现在已经三年,部分平原地区路段已经通车。

不过对整个交通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要翻越阿尔卑斯山主脉的铁路就不用说了,再修三年都不一定能够顺利通车。

对山地铁路,弗朗茨的要求也没有那么急,现在最重要的是维也纳通往萨尔茨堡的铁路,必须要提前通车。

没有办法,在他的蝴蝶效应下,近东战争比历史上的克里米亚战争提前了一年爆发,这就让西进战略的准备时间少了一年。

一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维也纳距离萨尔茨堡也不过两百多公里,四年时间修通这条铁路,弗朗茨是一点儿都不担心。

京张铁路施工条件那么恶劣,才修了不到四年时间,这一段铁路可不需要靠人工凿通八达岭隧道,也不需要架设怀来大桥。

少了一年工期就难办了。为了保密起见,弗朗茨也不可能专门过问这一段铁路。万一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就麻烦了。现在就只能让全国的铁路主干线一起赶工期。

按照总参谋部的计划,一旦西进战略展开,奥地利军队就分三路进攻。一路沿着多瑙河打过去,一路从萨尔茨堡出发走陆路直奔慕尼黑,还有一路是沿着莱茵河进入巴伐利亚。

不得不说水系发达就是好,就连从萨尔茨堡进入巴伐利亚,都还有一条萨尔察赫河可以连通莱茵河。

这个年代,巴伐利亚人还没有修建把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的运河,不然这次南德意志统一之战从维也纳调集物资就可以了。

现在增加了一处后勤供应点——萨尔茨堡。因此在战争爆发前,修通维也纳同萨尔茨堡间的铁路至关重要。

铁道部长施泰因向弗朗茨递交了一份文件,说道:“陛下,这是铁路施工的进度计划表、和通车时间的预估表,请过目。

目前,国内的各大铁路公司都提高了施工速度。主干道总体完工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其中三分一路段在年内就可以通车,部分山地铁路可能会延期到1856年通车。”

弗朗茨点了点头,奥地利的铁路建设速度在这个年代来看并不慢,尤其是政府的刺激政策出台后,几家铁路公司都在赶工期。

从今年开始,奥地利铁路将迎来通车潮,很多路段都会陆续通车,国内的交通运输情况将大大改善。

随手一翻,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后,弗朗茨微笑着说道:“这个速度我很满意,施泰因先生幸苦了,现在你可以去忙了。”

“是,陛下!”

说完施泰因转身就离开了,后面的会议,不是他这个技术官僚能够参合的了。

弗朗茨没有准备培养全才官僚,政府部门的官员大都是精通某一个方面的人才。如果样样精通的话,就可以收拾东西回家了,奥地利政府不需要全才。

真要是有这种天才,弗朗茨认为还是送去搞科研比较好,搞政治太危险了,连他这个皇帝都怕。

目送施泰因离开后,弗朗茨开口说道:“诸位,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年底前奥地利通往萨尔茨堡的铁路就可以通车,目前铁路路基施工已经完成了。

原定计划不变,现在还要拖延至少半年时间,梅特涅先生有没有问题?”

被点名的外交大臣梅特涅想了想后回答道:“陛下,这要看巴尔干前线的战况了。

根据我们搜集的情报,俄军在这里投入了25.1万军队,奥斯曼军队名义上有45万人,实际上缺额至少有五分之一,战斗力恐怕不容乐观。

如果俄国人速战速决,在英法干预前攻克了君士坦丁堡,那么我们的原定计划就很难继续下去了。”

不要看表面上似乎奥斯曼军队数量更多,可实际上梅特涅还是更看好俄国人。奥斯曼一方的军队数量多,不等于投入到战场上的军队也一定多。

现在俄国人把多瑙河两公国丢给了奥地利,实际上把维护后方的稳定的责任也丢给了奥地利,包括这一地区的后勤运输工作,都是奥地利军队在给他们做。

奥斯曼帝国是本土作战,可惜在保加利亚地区俄国人更得民心。在俄国人的支持下,当地游击队的数量都已经突破了五位数,奥斯曼人本土作战的优势变成了劣势。

拉德斯基元帅非常自信的点评道:“梅特涅先生不用担心,这是一场比烂的战争。

经过我们同进入巴尔干半岛俄军的接触,基本上可以判定俄军的战斗力,要比我们之前想象中要低的多。

首先,俄军在兵力配置上非常的混乱,部队编制还停留在反法战争时代,军队内部腐败严重,武器装备落后、后勤体系混乱。

其次,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