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千零七十七章 崔家之忧(2/4)

作者:木恒
以他的指挥力,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于是闻人升先是花钱贿赂中常侍赵忠,购买了临近太行山的几个郡守。

主要是冀州区域的常山郡、中山郡、上d郡、清河郡……

统共花了一亿多钱,中间进献美酒,还打了9折。

他将自己的学生安排在那里担当郡守。

他也给自己买了一个平难将军,主持整个太行山的剿匪之事。

刘宏根本就没心思管,只要不造反,不耽误他享乐就好。

此时的他,早就没有雄心壮志了。

虽然太行山濒临洛阳要害,直接俯视京畿,竟然也是无动于衷。

而有识之士却看到了闻人升所带来的潜在隐患。

其中被罢免在家的卢植就投书给京中好友道:“今太行有师,号太行山人者,其才胜张角百倍,其能胜张角百倍,其势虽不显,犹如潜龙在渊,一旦腾举,势不可挡。”

卢植只是罢免在家,听到传闻,看到一些事,就断定了闻人升将来必成大患。

可见文武全才不是说说的。

问题是卢植没几年就挂了,192年就要死了。

如今的他,人又老又没有官职,又得罪了宦官,这些话没人听。

反正闻人升没有造反,窝在山中就在山中。

朝廷还有更多更加麻烦的事。

比如帝位之争,比如宦官和外戚、士人的争斗,都是腹心之患,哪有人关心皮肤之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宏为了平息黄巾,消耗很多,又加大了搜刮的力度,卖官鬻爵更加激烈。

他倒是明白,有钱的人肯定是世家豪门,不是穷头百姓。

然而也加税了。

历史记载,桓帝时加田税一次,一亩10钱,灵帝时又加田税一次,一亩又10钱。

所以农民负担一样增加。

这是上中下都得罪了一遍,不完蛋才怪。

好在大汉毕竟深入人心,认为汉是正统的人还是很多。

所以几十年内,不会直接被推翻。

而在这时,闻人升继续搜罗流民。

同时将周边郡县开始派驻自己的学生,接任当地的职位。

当然许多职位都是要花钱买的。

即便以闻人升之富有也是负担不起全部的。

但他可以靠着郡守名义,安插亲信。

接着就继续经营太行山,大概可以还能容纳100万人。

100万人就足够了,要知道后来曹操灭了袁绍之后,发现冀州还剩下30万户,就非常高兴,认为这果然是大州。

30万户一共才多少人,就算一户七人来算,也就二三百万人。

当然这其中肯定是有隐匿人口。

但30万户,是曹操可以直接征税、征兵的人口。

太行之牢固,是经过历史证明的,即便是以袁绍之强都打不动,更别说其他诸侯。

曹操并不比袁绍强多少,袁绍死后,还要多年时间,还要等待袁绍儿子们内乱,这才平定河北,根本没有摧枯拉朽的劲头。

可以说是勉强胜利。

这才导致后来征讨江南乏力,赤壁之败不是偶然。

曹操出兵十五万,对面也有兵马八万,而且有着水军的绝对优势。

并不是演义中的80万对五万那么悬殊。

灭江南没有水军优势是打不下来的。

参考后来元灭南宋,就是水军压过了南宋,才解决的。

何况闻人升的山寨建的非常牢固。

当然,山中根据地的弊端也是有的。

那就是闻人升内部调度迟缓。

为此,闻人升在山中修建木制轨道。

一边种树,一边砍树,种下多少就砍下多少。

在山中开垦,他当然知道要保持水土树木,不然的话就等着山洪爆发。

通过木轨进行运输,其实木轨道在秦朝是已经有过。

不过秦灭后,后来人又放弃了这一技术。

因为维护困难。

更换木头是很费力的。

木轨建设自然缓慢,一时半会是建立不起来全部轨道的。

但可以先在临近山谷中建设,这样可以大大提升物资交换的速度。

当然了,这种建造肯定很迟缓。

山地发展,优劣突出。

容易防御,也难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