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四十章 归心似箭(2/3)

作者:一语不语
性子,来问询他“诸位卿家”的意见。

马文升不等徐溥等人有任何表示,主动表态:“老臣认为,应当由建昌伯巩固西北军务,不但宣大一线需要整顿,连三边一线也需重修关防等,过去数年马政弊端颇多,也可让建昌伯再行整肃……”

你张延龄能耐不是大吗?

那就先在西北别回来。

军政方面,我们知道你还有点能力,既然你都去了西北,我们暂时也就不想看到你,西北那些糟心事……

归你了!

朱佑樘则意外于马文升对张延龄的“支持”,似乎他一时还没反应过来,这只是文臣不想见到张延龄的一种反应。

“徐阁老,你认为呢?”朱佑樘打量着徐溥。

徐溥先看了看马文升,他自然能明白马文升的用意,但他还是不愿让外戚更多去沾到军权。

哪怕张延龄回到京城,真的很讨人厌,朝堂上比张鹤龄更加张牙舞爪,更让他们觉得难堪,经常还要置气辩论……

但在他徐溥看来,大明的纲常不能乱。

“陛下,鞑靼既在发觉朝廷用兵之坚决,主动撤兵之后,也当结束西北军务,当务之急是要保证西北屯田秋粮入库的稳定,若眼下不召建昌伯回,也可等秋粮入库之后,再行征召。”

徐溥拿出了身为首辅的“眼界格局”。

我不去跟皇帝讨论张延龄功劳的问题,甚至鞑靼撤兵,我都不认为是张延龄有功所导致。

现在只说西北稳定。

朱佑樘摇头道:“朕既不认为建昌伯应该长留于西北,也不认为三边的事也该交给他,毕竟朕觉得,他能完成朕交托的差事,便已对得起朝廷对他的信任。至于三边之事,应该交由新的三边总制来处置,马政等……也不该交给他。”

皇帝说出此话来,让在场很多大臣觉得不解。

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说,皇帝也怕张延龄军权在手,尾大不掉的问题?

张鹤龄跑出来道:“陛下,那就让臣的二弟回来,派个更成熟稳重的老臣去西北镇守边疆就好了,西北那苦寒之地,还真不适合我二弟的性子。”

当兄长的,好像还很知道体谅弟弟的难处。

将心比心。

张鹤龄从来不想去西北,在于西北在外人传来,那就是个鸟不拉屎的边荒之地,哪有留在京师这花花绿绿的世界自在?

“论功的事尚未有定论,召回的事,也先暂且放放吧。”朱佑樘没有继续探讨下去。

这件事好像是一提,又戛然而止,如同之前提到给张延龄赐婚一样。

朝议将散。

皇帝还有意往李东阳身上看一眼,似乎在等李东阳给出表态。

但李东阳仍旧没做任何的表示。

……

……

朝议结束。

众大臣各自回衙所。

出宫的路上,三五成群,也都在谈及有关张延龄的功勋。

很多人觉得不忿。

现在怀疑的人少了,只是觉得张延龄“走狗屎运”的人更多,至于之前打赌非说张延龄是虚报战功的刘璋和元守直,现在明显被文臣孤立。

不管你们二人的动机如何,至少现在我们不能跟你二人走得太近,免得被牵累。

当夜。

李东阳从宫里的阁部出来,回到家门。

就得知礼部尚书徐琼已经在他府上等候多时。

徐琼似乎是代表皇帝,来跟李东阳下聘的。

李东阳尽管不愿,还是与徐琼会面,二人在李家正堂商谈了有一个多时辰。

“宾之,虽然你看不上延龄,但他始终是个晚辈,未来仍旧可期,若是无人规劝和指点,将他引入正途,大明或会因此而乱,难道你就没有要提点他的想法?”徐琼语重心长。

这意思是。

我代表皇帝,请求你去把张延龄带上正途。

毕竟张延龄年轻,可塑性高,不想让他误入歧途,也不想让大明朝陷入动乱,现在就出手。

我们很看好你。

李东阳皱眉道:“小女年幼,为何一定要是我李家之女与他结成姻亲?之前陛下似也有意将德清长公主下嫁,为何不见此事成行?”

李东阳也是火了。

思来想去,作为大明之臣,似乎的确该为此做牺牲。

但想到牺牲的是自己心疼的小闺女,李东阳还是选择了“隔岸观火”,凭什么有牺牲的时候要让我李东阳来做?你们怎么不上?

凭什么让我舍小家保大家,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