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八九章 抓到你了(2/7)

作者:肉都督
成熟稳重。看得出来,他非常忙碌,于东见到他的时候,他那件白色衬衫都被汗湿了。

一见到于东,陈新伊就热情地握住了于东的手,“于老师,久仰,久仰,幸会,幸会。”

编剧张明年轻一些,也就三十来岁的样子。他跟在陈新伊身后,等到陈新伊跟于东握完手,就把于东的手给接了过去,“于老师,久仰,久仰。”

于东看着两人,不明所以,“二位是?”

这会儿陈新伊他们才想起来自我介绍,“我们是话剧团的,我是陈新伊,他是张明,这次的话剧《极光》,我是导演,他是编剧。”

于东点点头,《极光》这部话剧他还真知道。

这是根据90年中、法、美、英、苏、日六国六名探险家,历时219天,首次徒步横穿南极的事迹改编而成的话剧,今年才出来。

不过于东不明白的是,他俩跑过来找自己干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到于东眼中的疑惑,陈新伊笑道:“听说于东老师在这,我跟张明特意过来拜访,希望于老师过去给我们指导指导。虽然于老师你们没有写过话剧,但是我们都知道于老师你在戏剧创作这块有着非常高深的造诣。”

张明跟着点头,“是啊,我们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找你的,希望于老师不吝赐教。”

他们俩这话倒是把于东弄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在话剧这块真的算不上行家,顶多只能算是有所涉猎。

“话剧这块我接触的确实不多,要说学习,也应该是我过去找二位学习。”

“于东老师谦虚了,你的小说我基本都拜读过,我敢说,把里面的某些叙述删掉,再把某些叙述加上括号,就是一部成熟的话剧剧本。”张明说道。

听了张明这话,于东差点笑出声来。这张明倒还挺幽默的,不过他的话很夸张,话剧跟小说不可能这么简单的变换。

见他们这么热情,于东便点点头跟着他们去了。

不过他又不是愣头青,人家让他指导他就真指导。看过排练之后好好地夸了一遍,然后再提出一些微不足道,无伤大雅的小问题。既不会让对方丢面子,也不会让对方感觉自己在敷衍。

得到于东的夸赞之后,陈新伊和张明都很高兴,拉着于东聊戏剧创作的事情,一副遇到了知音的样子。

编剧张明搓着手,还要把于东的寡妇之死排成话剧,不过这事大家没有深聊,毕竟艺术节在即,他们也没这个精力。

话剧团来过之后,其他团也相继来了。

京剧团的演出是新编历史剧《夏王悲歌》,秦剧团演出的也是新编历史剧,叫《百花曲》,还有陇剧团演出的是根据霓虹作家井上靖小说《敦煌》改编的《莫高圣土》。

如果说话剧于东还懂一些,那其他几个于东就是一窍不通了。他们请他过去,他能做的就只是把排练看一遍,再把剧本看一遍,然后挑几个地方夸一夸,皆大欢喜。

其实他们请于东过去,也不仅仅是让于东夸他们,特别像陇剧这种小众剧,当然最希望的还是于东能帮他们宣传宣传。

只不过于东注定要让他们失望,他自己不懂的东西,也没办法宣传。

其实这几个团来找于东,于东还可以理解,毕竟多少跟文学方面有联系。但是后来连一些歌舞团也跑过来凑热闹,真的就硬凑了。

还有一些机关领导,听说于东在这,非常热情,邀请于东过去单位参观。

不知不觉,于东成为了艺术节准备期间最为忙碌的人。

随着经济发展,改开深入,现在许多单位的人思想上也产生了变化,特别是这些文化单位,此时还没有成为养老单位。

不少单位领导雄心勃勃,希望跟现代化接轨,走入快车道。

所以听说于东来了,机关领导们才会这么上心。

现在这个时候,作家还算吃香,就算赚不到大钱,到地方上去,还是有很多人供着,回头地方报纸也有新闻可写,某某某作家到本地如何如何,宣传口子又有事情可做了。

也就一个多礼拜的时间,于东在白塔山公园也混熟了。

走到公园里,不时有人给他打招呼。

“于老师好。”

之前一个领导开玩笑说,让于东担任艺术节文学总顾问。

当时那个领导是把这事当个笑话说的,但是后来这话传出来就有人当真了,所以一些人见到于东也会喊他一声“于顾问”。

还有人会加个“总”字,叫他“于总顾问”。

……

于总顾问如今每天就在白塔山公园里瞎转悠,一开始因为别人老是找他,他也不好意思拒绝,后来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