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百七十六章 铁匠皇帝(1/3)

作者:吾谁与归
朱祁钰在景泰九年数字。

吃的比人多,干的比人慢,这种东西,只有煤矿排水可以使用,而且还没人弄得快。

朱祁钰要干的活儿,就是在单动活塞式蒸汽机上增加一个滑阀配气装置,头部注入蒸汽推动活塞,而连杆带动滑阀配气装置,再从尾部注入蒸汽,推动活塞,这样从蒸汽单动,变成了蒸汽双动。

单动活塞到双动活塞之后,还需要加入一个飞球式离心调速器,飞轮转动越快,飞球转动越快,进气越少,飞轮转动越慢、飞球转动越慢,进气越多。

这个飞球式离心调速器的目的,是为了维持飞轮的旋转速度在一个稳定的区间之内,才能正常输出。

理论归理论,实践是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朱祁钰遇到的工程问题,如果写下来,怕是罄竹难书了。

朱祁钰的对蒸汽机的落地,仅仅进行到了单动活塞,连双动活塞都没能实现。

对于大明而言,润滑不是问题,这是个考古科研。

大明的工匠们和那些穷经皓首的读书人们,从旧纸堆里翻找出了《博物志》书中言:取着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燃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釭甚佳,方人谓之石漆。

就说在甘肃玉门这个地方,有一种名为“石漆”的东西,从石油中提炼而成,可以用于机械的润滑。

朱祁钰遇到的头等难题就是活塞的气密性问题,即便是单动活塞,气缸内壁也会被活塞拉成很深的沟纹,活塞、活塞环与气缸壁摩擦时丧失密封性,从而导致气缸压缩压力降低,动力丧失。

通俗易懂的讲,就是拉缸。

朱祁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谓是费劲了心思,才得到了解决。

“陛下,这东西有什么用吗?还没人做的快,即便是有人做得快,也没有畜力做得快啊。”兴安看着满桌子的废弃草稿,略微有些心疼的说道。

兴安是心疼陛下,在京师忙的混天暗地,这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休假,这休假半途,又开始忙碌,陛下都三十岁了,有这个功夫,去勾栏听听曲看看舞,休息休息多好。

朱祁钰摆了摆手,点了点自己的图纸说道:“兴安,你说一个婴儿刚出生有什么用吗?”

“它现在是不如畜力,甚至不如人力,那是因为它现在是个婴儿。”

“南宋初绍兴二年,陈规驻防德安,金兵来犯,陈规制作了竹竿火枪二十支,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点火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最开始的突火枪,就是用声音吓唬马匹。”

“现在的手铳、鸟铳、燧发手铳、长铳、抬铳,大将军炮、子母炮、黑龙炮、开花弹,还靠声音吗?”

“此物,大利大明。”

“你还记得朕在广州府见的踩水车吗?”

兴安赶忙说道:“记得。”

朱祁钰看着自己的图纸,这是第一款双动活塞,也就是知名的瓦特改良版的蒸汽机,他继续说道:“踩水车是人在踩轮毂,还有一种是牛车,牛围着木桩转动,木桩带动齿盘,齿盘带动水车,用以浇灌。”

“如果是用此物,是不是可以省人力,也可以节省畜力呢?”

朱祁钰真的见过畜力水车,相当好用,就是比较废牛,一头牛一天只能干一个半时辰,若是多干,就得在草料里加豆子,否则牛是决计不肯干的。

若是不肯给豆子,还要拿鞭子抽,脾气差的水牛,一头把人顶的腹裂,脾气好的黄牛,也会踢一脚,卧在地上一动不动。

不像人,画个饼,还没充饥,就肯主动加班了,牛必须要给草料里加豆子。

朱祁钰继续勾勒着自己的双动活塞蒸汽机,问道:“还记得八十锭纺车吗?”

“记得。”兴安再次研磨回答道。

朱祁钰一笔一划的画着图纸,看似漫不经心的说道:“松江府遍地都是棉田,压根没有农田,遍地都是失地的农民,可是八十锭纺车,除了咱松江府织造局,居然没人要用。”

“按理说,飞梭有了之后,织布的效率大幅提升,棉纺供不应求,这八十锭的纺车,比不那单锭的纺车纺纱速度更快吗?”

“为何没人用呢?”

“因为买一台八十锭的纺车成本建造工坊,高于从百姓家中购买棉纺的成本,他们自然不买,不会办工坊生产。”

“直到皇叔说要搞供销官铺,下乡收棉纺,这些遮奢豪户们,终于肯用八十锭的纺车了,建立棉坊了。”

“大明的人力成本,实在是太低了。”

朱祁钰说的是一段过往,他南巡到松江府的时候,李宾言就和陛下讲了八十锭纺车的推广难题。

自己建立棉坊、购买纺车、雇用工匠的成本,远比直接从棉农手中收购价格要高,而且高很多。

人力成本过低,就是人人常常歌颂的大明百姓优秀品德,吃苦耐劳。

在上学的时候,有人在朱祁钰的耳边,不停的说,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格兰中部,有几个原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