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三十二章 敲定官制和军制(2/4)

作者:猫爵士
、慰问、赈济、军务、祭祀,则遣其行人出使。

简单来说就是替皇帝跑腿的。

古装剧里面传旨都是太监,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太监有太监的活,主要负责传递皇帝的口谕或者中旨。

朝廷正规的敕令诏书都是通过行人司来传达的。

钦天监就不用说了,相当于天文台和中央气象台二合一。

太医院的职能自不用说。

最后一个上林苑监,相当于农业部,农林牧副渔这些事情都是它管。

九个主要行政衙门加上十一个辅助的事务机构,再以内阁作为核心,这样就形成了完善的中枢行政系统。

而地方上,则是实行的三司制度。

这个三司指的是管理民政的布政使司、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以及掌管地方军都指挥使司。

名义上三司是职权独立,又互相牵制的。

当然,这是常设官职。

后来,因为需要临时需要,朝廷又临时设巡抚乃至总督统领这三司,慢慢的巡抚和总督这种军政总揽的封疆大吏就成了常设官职。

以上说的主要都是行政系统。

至于军队系统,六部之中有兵部。兵部之外还设立了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包括明朝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和后军都督府,分领在京除亲军指挥使司外的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卫所。

其实在明朝刚立国的时候,没有五军都督府,而是设置了一个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的权力非常大,既有统兵之权,也有调兵之权,是全国军队最高的统率机构。

但是自从胡惟庸谋反一案后,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胁,所以在撤销了丞相制度的同时,也撤销了大都督府的职权,将大都督府改成了五军都督府。

原本的调兵权也归到了兵部,而五军都督府只有统兵权。

而这个统兵权,自土木堡之变后也逐渐式微,兵部权力越来越大,导致了五军都督府最后逐渐变成了养闲人的地方。

在具体的职能划分上,都督府管兵负责打仗、成立军事法庭等,兵部负责军械、考核、作战方针。,

就权力而言,兵部更接近现代的国防部。

而都督府更接近中央junei.

都督府主战,在有战事爆发的时候选拔将领统兵打仗。

而兵部则负责平时的军队建设以及战时的方略拟定以及军械粮草的筹备等。

下辖车驾司、武库司、武选司、职方司,分别负责养马杂事、军械采购维护、军官升迁考核、战略部署、参谋等职能。

这是军队上层设计。

而在军队设置上,朝廷有京营,地方有卫所。

京营三大营,是大明的精锐部队,属于全脱产的职业野战部队,配备火炮良马,装备精良,待遇丰厚,是大明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当然,到了明朝中后期后就越来越拉垮了。

卫所书地方部队,既有守卫地方的职责,也有屯田的任务。

平时种地,战时打仗,自给自足。

朱元璋的构想很美好,但是明中叶以后卫所制度就相当于名存实亡了。

卫所兵不是逃亡就是变成了卫所长官的军奴或者家丁,属于卫所的屯田也被卫所长官侵占一空。

没有了田地,卫所制度就成了无根之萍。

除了京营和卫所兵之外,另外还会根据当地特色配置一些特别的部队,如狼土兵、北方骑兵、矿兵、盐兵、僧兵等。

以上部队在正规军的编制当中,有花名册、编制表等。在北方还设置了为北京服务的运粮军、备操军等。

比如明末秦良玉率领的白杆军就属于土兵。土是土司的土,因为秦良玉的丈夫就是四川石柱土司。

白杆军因为战绩卓越,朝廷最后都是给了正式编制的。

三人在聊这些管制和军制的时候,沈墨基本上是作为一个听众和提问者的角色。

虽然他前世的时候也是正儿八经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对于这些非自己专业氛围内的知识往往都是一知半解或者略知皮毛。

王夫之和于成龙两个人对这些则都是一清二楚,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的给沈墨科普,沈墨也适时的提出疑惑之处,最后的讨论变成了一堂历史科普课。

结合于自己后世的见闻知识,再来看明代的这些官制军制,沈墨也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的。

该有的都有了,方方面面的衙门机构都设置了,职责都分的清清楚楚。

从上到下,从中枢到地方,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