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69章 坚定不移地深挖社会主义墙角!(1/2)

作者:熔海
杨卫平并没有通知北缅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的管理层,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视察北缅石油公司旗下的艾布特石油机械制造公司。

艾布特石油机械制造公司,正在开发的塔架式数控抽油机和新型环保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其技术专利都来自天工实验室。为此,艾布特石油公司一次性向天工实验室支付了五百万美元的全球专利买断费用。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专利要想转换成商业价值,就必须解决工业化量产工艺技术。杨卫平不惜花费五百万美元从天工实验室买下这两种专利,当然是知道这两种还没被人发现的石油开采技术的真正价值。

艾布特石油公司为了解决这两种新专利的量产工艺,后续追加投资近五千万美元用于样品试制和生产线调试。最近才突破了所有技术难题,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在艾布特石油公司和amg-天工汽车公司的投资带动下,仁安羌地区也迎来了新一轮经济发展高速期。常住人口从1980年统计的五万多人,爆增至三十多万人。

从码头一路行来,杨卫平一直都在透过车窗默默地观察这座因他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石油新城。

宽敞平整的双向六车道柏油马路,往来车辆似乎并不比华夏国内的一线城市少。其中不泛各款世界名车。进入油田区后,一座座错落有序的“磕头机”就像一关头巨大的钢铁怪兽,向人类张显着它们强劲的力量。

如果没有杨卫平介入缅甸内战。仁安羌地区由于开采和提炼技术落后,到二十一世纪其常住人口也没超过十万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人瞄准了仁安羌汽车工业城和原油加工上下游产业链,顺带着跟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各个行业也都渐渐发展起来。

就杨卫平知道的,现如今在仁安羌工作和生活的华夏石油工人已经超过了三万人。如果再算上他们的家属,足足有十多万。

这年头的华夏石油工人虽然相比其他行业的工人待遇要稍微好一点,但再怎么好也比不了艾布特石油公司提供的丰厚薪金和三险一金高福利。

华夏大陆现在出国留淘金潮越来越盛,这也给杨卫平挥动金锄大举深挖社会主义墙角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要知道,天工国际集团在国际上那是绝对的金字招牌!现如今就连国内许多公务员也想往天工集团及其下属公司里面钻。

天工集团每年在华夏各大高校举办的现场招聘大会,其热闹程度比华夏政务院各大部委的人才招聘点还要更为被毕业生们青睐。

虽然说杨卫平在国内官场上最终以失败黯然离职。但天工集团在华夏人民心目中树立起来的全国第一民族工业“头牌”口碑声誉并没有受什么影响。每天的央视新闻联播开播前十秒一直都是天工集团企业形像广告。

天工集团通过劳务输出和移民手段来安置大量下岗工人和回城知青。即算是那些对杨卫平一直不怎么待见的老同志老领导对此也是大加赞赏的,各省各市地方政.府也都是一路绿灯,从来都不刁难。

至于人才流失,从中.央到地方的绝大多数官员脑子里都没有这个概念。在经济挂帅。gd第一思想方针指导下。国家对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视。人家自己想办法解决出路问题。单位当然不会拦着。

而对这种现象早有准备的杨卫平,自然是漫天撒网,并且将目标重点瞄准那些他早就圈定的科研单位和教育机构。尽一切力量来挽回大量人才流失为华夏工业发展造成的巨大损失。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情况对杨卫平和华夏政.府也算得上是一种双赢。不然的话,中.央政务院不可能睁只眼闭只眼。

在华夏中.央最高决策层看来,大量华夏人移民越.南、柬埔寨、老挝、北缅等国,不仅能减轻国家因人口负担造成的压力,而且对于稳定这些个国家现行的亲华政策只有利而无害。

用某些领导的话来讲,华夏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是人。

按杨卫平的规划,未来十年,在北缅定居、工作的华夏人将突破五千万。到时候,即算他不提出来,北缅也能水到渠成地完成“和平演变”。

两辆喷涂着数码迷彩,挂着军方牌照的天工悍马h1,一前一后奔行在公路车流中,其霸气悍野的外型,无论在北缅任何一个城市,都能引来其他司机、乘客和路人的侧目观望。

如今在北缅,军人有着比政.府官员还要更为受人尊敬的地位。军人也是北缅年轻一代最向往的职业。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在北缅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军属和烈属在北缅社会享有与众不同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

当然,特殊的地位待遇同样也对应着比普通老百姓更为特殊严格的纪律约束。军事法庭相比于地方法庭,其量刑标准更严更重。

开车的两名司机兼向导,是北缅联邦调查局仁安羌分局专门安排提供的。对于杨卫平在北缅的安全问题,如今已经是北缅民主联邦共和国联邦调查局局的秋芳,当然不会有任何懈怠和大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