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9章:藩王们的焦虑(求订阅,求月票)(2/3)

作者:执笔见春秋
的条条道道,当然是看不懂的,他要是能看懂,也不至于在历史上会自己作死丢了皇位,还落个生死不明的下场。

从朱允炆的视角看来,只感觉大哥简直了,似乎带着一股子王霸之气,简单的说了几句,这些大理寺的官员们就痛哭流涕,直感觉遇到了明主。

有点假,好像又有点真。

大理寺在朱允炆看来还是很厉害的,毕竟对于大明来说,大理寺也算是举足轻重的部门。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所有目前的这些大理寺官员,对于大哥已经是死心塌地了。

“妄我曾经还想和大哥斗斗,看来当初的想法真就是不知死活,娘亲说的没错,就我这本事和大哥比起来,当真就是萤火与之皓月。”

“皇爷爷曾经教导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早知道大哥是这样子的,我应该就在第一时间拥护大哥,想必大哥肯定对我很有好感。”

“还是娘亲的话靠谱,打不过就加入,这才是真正的王道。”

朱允炆心思扩散,回想起当初的种种不甘,到现在都化作清风散去。

取而代之的是对大哥渐渐升起的崇拜之情。

毕竟怎么说起来,现在的朱允炆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本来大兄如父这种思想,在儒家教育下也是根深蒂固,现在大哥的表现,也是足以让人惊叹。

朱允炆心里的变化,倒也极为正常。

“本宫事务繁忙,不可能经常在这里守着处理律法新订的事情,往后关于律法这块,就让允炆过来负责,还请诸位要好好对待,不可松懈。”

“律法的修订是第一步,也是体现大明法治的最重要的一步,本宫想在座的各位,应该心里都是清楚,只有把这一步完成好,才能铸造真正的法治。”

说完后,朱英又对朱允炆嘱咐道:“允炆,这段时间就辛苦你了,多多熟悉律法,尤其是我先前跟你说过的民法,这个是重中之重,这关乎到我大明六千万百姓生计,可不是什么小事。”

“切记不可掉以轻心,这六千万百姓的担子,我可就放置你肩膀上了。”

朱允炆闻言,心中一震。

原来大哥对我竟然是这么的在乎和重视。

想到这里,朱允炆语气颇有些哽咽,同时又很是坚定的作揖回道:“大兄放心,弟当然不负重托。”

朱英拖住朱允炆的双手,沉声道:“为兄相信你。”

燕王府中,朱棣才回来没多久。

对于藩王来说,上完早朝后,这一天基本上就没啥事了。

不过现在的朱棣,自然是非常不爽的,尤其下朝后,晋王朱棡跟他说的那些话。

很明显,虽然这暗中是大侄子的提议,可朱棡并不是很想让自己过去。

“看来大侄子没那么简单把我放走,估计还要在京师里,待不断的时间。”

想到这里,朱棣不由有些焦虑,现在没了道衍,他在京师如同失去了耳目,很多消息难以打探。

之前的道衍在京师有着自己的人脉,探听消息非常方便,虽说一些安排朱棣也是知道的,可道衍如今已经投靠了大侄子,那些人他自然是不敢用了。

“京师里的事情,倒是无关大雅,关键还是在于宫中,看来我得书信一封,让仪华过来助我。”

思前想后,朱棣想到了自己的夫人徐仪华。

徐仪华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堪称女中儒生,人称‘女诸生’。

而且在很小的时候,徐仪华就入宫陪伺在马皇后的身边,不管是和朱元璋,还是诸多后宫嫔妃的关系都非常好。

深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喜爱。

现如今朱棣能想到的,也只有她过来,对自己才能有更大的帮助了。

想到这里,朱棣也不犹豫,唤来马和,道:“你是本王最为信任的人,现在你速去北平,传本王口信,让夫人过来京师。”

马和,也就是后世的郑和,对于朱棣一直是忠心耿耿,听到这话,没有丝毫的犹豫:“请殿下放心,奴婢马上赶去。”

马和离开后,朱棣还在为晚宴的事情有些烦恼。

目前大侄子那边,一点消息都没有,这让朱棣很是被动,只能是隐约猜测跟处置藩王有关。

半晌,连茶水都换了几盏后,突然想起了自己的长子。

便就招来燕王府中的管家询问道:“大王子去了哪里,怎得不见踪影。”

管家连忙回道;“殿下,大王子这两天一大早就去了火药司。”

朱棣闻言,怒喝道:“这个蠢货,也不看看自己什么个德行,火器这些,是他能够驾驭的嘛。”

对于长子朱高炽,朱棣越发觉得不省心,原先还说除了身材肥胖外,其他方面倒也还算精明老实,上次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让他都去和朱英接触,好了解一些消息。

结果这货反而跑去火药司了。

想到这里,朱棣忍住怒气下令道:“立马传信,让这个逆子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