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51章:鸡肋之詹徽(2/3)

作者:执笔见春秋
直接就把一位吏部尚书当场诛杀,这背后,说到底还是朱元章的意思。

当一个皇帝的心思被臣子摸透,身为皇帝者,可并非是欣赏,唯有忌惮。

当皇帝都在忌惮一个臣子的时候,臣子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有道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这个情况下,唯死一途。

不杀,心不安啊。

到了现在这种情况,朱英算是明白当时曹操的选择,也懂了老爷子为何借朱允炆之手斩杀詹徽。

不得不说,在见到目前的情况后,朱英的心中,都有一丝杀机浮现。

只是这一丝杀机,在翻看詹徽送来的三册文书之后,便就消失了。

文书之上,对于每一个官员的才能,喜好,性格,甚至包括专长方向,都有着非常清晰的记录。

随便翻翻,便有数百人之多。

三册文书内,至少有着近两千人的记载。

可见在吏部尚书这个职位上,洪武十五年中秀才,四十九岁才入仕途的詹徽,为何能平步青云,不断得到老爷子的重视。

才一入仕,便就升任监察都御史,只用了八年时光,便成为太子少保、左都御史、吏部尚书,位极人臣。

这一切和老爷子的看重有关,但这份才学,还真不是嘴上说说,确有真材实料。

“这三册文书,爷爷当是没有看过吧。”朱英翻看一段后,放下文书开口问道。

詹徽道:“回禀殿下,此官员记载之文书,臣目前尚未完成,只有部分。”

“臣便想着,等到大体完成之后,再上交陛下查阅。”

对于詹徽来说,这等记载之册,于国有大用。

他哪怕今年已然六十,但心中志向远大,致力于为陛下发现人才,提拔人才。

且这也是他呕心沥血之作,心中骄傲。

朱英有些感叹。

倘若原史之中,老爷子看到这三册文书,还会执意要处死詹徽吗。

恐怕不会见得。

只是老爷子杀人,从来都是谋而后定,如雷疾风,不给人丝毫反应之机。

这可成为救命宝物的三册文书,怕詹徽根本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被砍下头颅。

心中思索一番,朱英道:“詹尚书当知晓,我之詹士府,如今人才短缺,偌大的詹士府,唯独大小猫两三只,是以想要请尚书帮忙,引荐一些人才。”

“想来以詹尚书对我大明天下人才之熟悉,应该可以更为了解,不必我亲自去这文册之中挑选了。”

到了这里,朱英没有自称‘本宫’,而是自称‘我’。

这是对詹徽的一种尊重。

对为大明奉献,尽忠职守之人才的尊重。

即便已经是年岁六十,但詹徽心思依旧敏捷,察觉到了太孙殿下称呼之变化,便就清楚了太孙殿下对于自己所着之文册,极为满意,故而心中欢喜。

当下开口问道:“不知殿下着重于何等方面之人才,让臣少许有些方向可寻。”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部门。

或者说储君更为清晰。

不过太子朱标,在詹士府这方面并没有太多在乎,因为太子朱标的人才培养,都是朱元章时期的老臣。

所以虽然有这个部门,但多是一些洪武老臣兼任。

目前朱英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班底,自然就得另外培养心腹了。

詹士府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

正六品府丞一人

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

在官员的体系中,还是比较丰富详细,相当于一个小的内阁体系了,或者称呼为东宫体系更为贴切。

朱英在心中想了想说道:“我想寻之人,当不畏强权,才华尚可即行,最好是在断桉之上,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

“如今京师随着商业兴起,我在批阅奏章之际发现,诸多桉件也变得频发起来,因此须心中有着公正之心才可。”

“最好是对于大明律法,有着较强的熟悉程度。”

在朱英的操控之下,大明京师愈发繁荣昌盛,人流也是越来越多,各地商会,行商,买卖之人,不断朝着京师聚集。

加上如今海禁解除,经商的环境变得更为友好,虽然没有明令提高商人地位,但与去年,多数人对于商人鄙视程度,正在不断的降低。

这些发展和朱英,还有其麾下的群英商会息息相关,自百姓那边看来,当今太孙殿下都是经商之人,还给京师百姓,太多福利优惠。

廉价的货物,让百姓们真正的得到了实惠,这等情况下,对于商人的偏见,自然会发生很大的扭转。

当京师有了商人的土壤,加上众多的达官贵人,大户富户,高度集中的人口需求,在这里做买卖,也不用担心受到太多欺压。

也就不仅仅是大明商人聚集,许多国外商人也闻风赶来。

只是繁华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