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川进军速度极快,三日便从武关赶到上洛。>
越接近咸阳,他就越发急躁,很难保持平常心。>
好在蒙恬也是急行军而来,同样的人困马乏,做不到以逸待劳,在易小川立足未稳时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双方只得各自下营,先让人马得以休息。>
对于蒙恬和易小川这场仗,李慕不打算插手,让他哥俩自己去掰命。>
除非汉军当真不是对手,他才会选择介入。>
从兵力上来对比,双方差距颇有点大。>
如今易小川麾下军队,已超过五十万,蒙恬却只有他一半的兵力。>
但这种大军团作战,兵力的优势并不绝对,若为将者指挥得不好,导致军阵溃散,兵力再多都有可能会败。>
否则就不会有项羽几万楚军,大败四十万秦军这回事了。>
不过易小川对蒙恬,也未必会败,因为替他指挥大军的人叫韩信,为他出谋划策的人叫张良,给他管内政后勤的叫萧何。>
萧何跟易小川是老熟人,当初易小川护送吕公一家刚到沛县时,他想出利用座位圈钱这个法子。>
当时萧何是沛县主吏掾,吕公与沛县县令关系莫逆,县令便派出萧何为吕公把关,在门前登记来贺之人。>
那时候他就已经跟易小川打过交道,跟刘邦则还不是朋友,相反他十分瞧不上刘邦。>
刘邦的一个“贺钱万”,当时若非易小川出面,差点就被萧何派人给揍了。>
在易小川起事后,他凭着这份交情投效汉军,并得到易小川重用。>
当然,萧何也不是完全靠关系上位的草包,他是有真材实料的,对得起易小川这份信任。>
……>
大军休整两日之后,汉军中军大帐,易小川正与一众文臣武将议事,帐外忽然响起一声轻喝:“报。”>
易小川道:“进来。”>
传信兵进入大帐,抱拳躬身道:“禀报汉王,秦军遣使来见。”>
一名汉将奇道:“秦军这个时候遣使来见,意欲何为?”>
另一人笑道:“总不至于是来投降的吧?”>
张良开口道:“不大可能,据探子回报,上洛守军是刚从上郡赶来的蒙家军。”>
“这是秦军中最精锐的一支军队,大将蒙恬更是罕逢败绩,这一仗还有的打。”>
韩信也道:“大秦惟蒙恬可堪一战矣。”>
易小川眉头紧皱,说真的,他不太愿意跟蒙恬掰命。>
虽说他心知肚明,自己并不是蒙毅,但蒙恬对他却一直以亲弟弟视之,待他一向不错。>
虽然他不领情,但也并非不知好歹。>
可他没办法,这上洛是阻碍他打进咸阳的最后一道关卡,他必须突破过去。>
只要过了这一关,后面就再无阻力,因为到咸阳后,高要会帮他开门,迎他入城,上洛之后再无障碍。>
现在想这么多也没用,已经走到这一步,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放弃。>
如今任何人敢阻拦他去接玉漱,他都会毫不犹豫的过去。>
再一次坚定信念后,易小川对那传信兵道:“带他进来。”>
“诺”>
传信兵来到辕门外,将秦军使者带到中军大帐。>
当易小川看到来使,不由吃了一惊,愕然道:“老庞,怎么是你?你不是在图安吗?”>
来人正是当初他去修长城时,负责他们这队徭役的一名百将,名字叫庞贵。>
后来图安突袭了他们所在那段长城,跟易小川一起被图安军俘虏,押往图安成为奴隶。>
他与易小川共同经历了许多事,是过命的交情。>
又因为易小川和玉漱的原因,与其他奴隶决定在图安定居。>
可让易小川没想到的是,竟然会在这里见到他,而且他还成了蒙家军。>
庞贵目光复杂的看着易小川,沉声道:“为什么要造反?”>
易小川闻言一怔,随后指了指帐中文臣武将,道:“这个问题你不该问我,你应该问他们,问外面那些跟随我起义的弟兄,问问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庞贵凝视着易小川,道:“我不问他们,我就问你,因为他们与我无关,可你是我兄弟。”>
易小川脸皮颤了颤,转回身来,闭上了眼睛。>
这个问题他还真有些心虚,无论他对外的说辞多么冠冕堂皇,喊出的口号多么伟光正,可说到底,他造反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玉漱。>
他没那么伟大,也没有那么高的觉悟,要去拯救万民于水火。>
他从来都只是一个,只想过好自己人生的小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