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说不对吗?>
赵长青嘴角抽搐。>
他不知这是好是坏。>
一种话,两种解读。>
传出去,会不会让别人说自己是误人子弟?>
正当沉思之时,苏瞻张了张嘴,缓了半晌,说出去一句话,“老夫...老夫...应该是悟了吧?”>
“但是老夫不理解,将人撕成两半,和‘仁’有什么关系?”>
闻声。>
曹渊道:“仁其实也有两种解释,一种也是说给普通人听的,是仁爱友善的意思;>
另外一种,是说过道上人听的,是指我们儒家有将人一分为二的能力。”>
苏瞻咬了咬牙,继续问道:“那义呢?”>
曹渊撇了撇嘴,颇为不屑道:“亏你还自诩为大儒呢,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所谓义,泛指公正,正义,也指与朋友交要讲义气。”>
“此外,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指将人脑袋锤在胸腔里的武力。”>
苏瞻瞪大了双眼。>
他已经不知该说什么是好了。>
这特娘从哪儿学来的歪理?>
他看向赵长青,仿佛是在说,你这些年的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就这么教学生的?>
不怕后人戳你脊梁骨吗?>
赵长青像是读懂了他的眼神,连忙道:“曹渊啊,跟为师说说,你是从何处知晓,论语中的话,有两种解读的?”>
他这样问,原因有二。>
第一,明确告诉苏瞻,一句话两种解释,不是他教的。>
第二,搞清楚曹渊是个什么状况。>
他微微皱起眉头。>
心想。>
从何处知晓?>
这不都是您通过种种渠道告知学生的吗?>
明知故问?老师何意?>
难道...>
是想让我这个学生出面,告知苏瞻一些道理?>
刚好可以体现出,他这个老师的伟大?>
应该是这样了,没错。>
想到这儿,曹渊从怀里掏出自己的小本本,作揖道:“老师,您平日里以来的言行举止,都被学生记录在这个小本本里了。>
也是通过您的教导,才让学生明白,原来咱们儒家的论语,每句话都有两种解读。”>
嗯?>
赵长青直接拿来小本本看了起来。>
随便翻开一页。>
刚好看到自己劫富济贫的事情。>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两种解释。>
老师将渔帮护法的钱财抢来,然后还之于民。>
可谓‘道’也。>
符合这句话的第二种解释。>
他继续翻阅:>
1:来书院第二天,老师向我讲解论语,提到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
一开始老师向我说了这句话最基本的道理,我觉得老师另有深意,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手撕僵尸一事上,看出了些许端倪。>
原来第二种解释,是说,既然来到这里,那便安葬在这里。老师不愧是儒家真正的文人。>
从此以后,我便知道,原来论语中的句子,都有两种解释,老师为了能让我自己明悟,切实学会每句话的真正含义,当真是煞费苦心。>
2:君子成人之美...>
狐妖想死,老师满足了它。>
从这件事情上来看,也使我更加确定,论语中的每句话,确实都有两种意思。>
3:来书院第三天,本来想打算买几个烧饼,无意间看到老师在教训几个混混。>
说了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
也将两种解释都讲了出来。>
老师真乃古今一完人。>
4...>
5...>
老师牛皮。>
....>
赵长青人已经麻了。>
他拿着手里的小本本,木讷的看着苏瞻,心里绝望极了。>
真是没想到,曹渊那么会脑补啊!>
这下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当然...>
有着抡语系统的他,能够很快接受这件事实。>
罢了。>
大不了将曹渊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儒家莽夫’吧。>
至于将来的学子,还是要学习人们最能接受的道理。>
只要通过系统,能获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