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百三十三章 这点小钱,以后不收了(2/3)

作者:写网文太难了
“大王……打算同时发展燕地,关中和河西走廊?这对我赵国来说,压力恐怕有些大吧。”蔺相如看完之后,皱着眉头说道。

“只要有寡人在,就不成问题。对了,秦国答应赔偿给齐国的五百万石粮食和五万匹蜀锦,寡人会和齐王商量,全部交给我赵国,用来支持关中和河西走廊的发展。我赵国给予齐国其他补偿。”赵括说道。

虽然以赵国的实力,就算直接霸占,齐国也拿赵国没有办法。

不过赵括不会干这种事。

这年头名声和外交还是很重要的,为了五百万石粮食坏了名声,惹恼了齐国不值得。

况且齐王老实本分,毫无野心,对赵国没有丝毫威胁,这种邻国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何必推向对立面。

“这样的话,我赵国的压力倒是能小一点。从明年开始,河套就开始上交赋税了。”蔺相如说道。

赵国打下来河套已经好几年了,直到现在都没有收过一分钱一粒粮食的赋税,说来也是挺苦逼的。

当然,成效也是巨大的。

如果赵国不舍弃前五年的利益,并往里面砸钱,绝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河套的初步开发。

要知道,秦国开发巴蜀可是用了几十年时间。

不过说实话,赋税那点钱对于赵国来说虽然称不上可有可无,但已经不是主要占比了。不管是商税,还是国家专营的盐铁煤炭纸张烈酒等等都比口赋和农税要多的多。

而且赵国商队每一次从西域回来,都会带来巨额的财富。

“对了,相国刚刚提到人口问题,寡人打算取消口赋,相国觉得如何?那二十钱,说实话,寡人看不上,但对于底层平民来说,可能就是全家一年的积蓄,是救命钱。”赵括说道。

赵国口赋每个人二十钱,从十四岁开始收,按照一千万人计算,也只有两亿而已。

当然,放在以前不少了。足以武装几十万大军了,每个人只发枪头的那种。

但放在现在,啥都不是,连玄甲军都养不起,赵国不差那点钱。

“臣只闻不断加派赋税,从来没有听说朝廷主动取消赋税,大王真乃仁君。但不知大王有没有想过,您活着的时候,口赋可有可无,您百年之后呢?太子太孙,或者您的其他后代,若是没有口赋,能够支撑偌大的赵国吗?取消容易,到时候若是再重新征收口赋,恐怕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蔺相如说道。

“自古以来,没有千年的王朝。寡人也从未想过赵国能够一直延续到万世,寡人能够保证本朝不出问题,甚至保证后面两三朝稳步前进。至于再以后,那就不是寡人要操心的事。子孙后代自有他们要做的事情,不能什么事情都靠寡人来完成。如果赵国已经腐烂,那么被新的王朝取代也是理所应当的,不是区区口赋所能够影响的。”赵括平静的说道。

建立一个不灭的王朝,赵括从来没有想过,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际上,这件事都是不靠谱的。

理论上说,线性增长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创造的物质,总有一天会无法满足指数级增长的人口。

到时候就会爆发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改朝换代。

实际上来讲,其实所有王朝,压根就等不到这一天,就被官僚的腐败给搞垮了。

一个王朝初期的官员有多奋发向上,后期的官员就有多腐败无能。

这种东西从来不会以某个人的意志而改变。

就算是再厉害的伟人,也就能管管他活着的时候。

因此赵括对这一切都看得很开。

什么长生不老啦,什么不灭的王朝啦,他都不指望。

当然,最主要原因是指望也没用啊。

“……”蔺相如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他还是第一次见这么豁达的国君。哪个国君不想要长生不老,不想要国家永存,怎么赵国出来了这么个奇葩。

“有大王在……是我赵国百姓的福分。”最后,蔺相如只能这么说。

“既然相国没有意见,那就通知下去吧,对了,将这件事放在诋报上,让所有人都知道。”赵括说道。

诋报这玩意没有什么技术难度,赵国早就搞出来了,一个月一期,主要是为了让赵人了解赵国发生的大事,提高凝聚力。

比如赵国战胜秦国,赵括亲自祭祀死者等事情都会在诋报上发行。

每个乡校和学院每期免费发放一份,若是想要更多,就要花钱买了。

价格还不便宜,不过这年头识字的九成以上都是贵族,到也不差啥钱,再加上上面写的都是国家大事,买的人还挺多的。

“对了,将消息放到其他国家去,让全天下都知道。”赵括说道,他从来不介意有事没事的时候恶心恶心其他五国。

虽然现在战争结束了,大家都在舔伤口,但竞争并没有结束。

“诺,臣这就安排下去。”蔺相如说道,为其余五国默默默哀。

当年赵氏就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