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五十八章 别有用心 襄城邓艾(2/3)

作者:酱油拌历史
一开始刘章想给糜旸准备的礼物并不是这个。

但随着糜旸公安一战获胜,他的风头一下子盖过了所有同辈之人。

他的未来,只要不早夭,那必定是一片光明。

在知道这点后,刘章就起了别样的心思。

只是他素无大志,哪怕起了别样的心思,亦只是一老父为幼子考虑而已。

刘章的这番解释,令糜旸心中不再如之前那般忌惮。

为子女之计深远,这一点糜旸不久前亦在刘备身上看见过。

但糜旸并没有马上接受刘章的这份礼物,只是将这件事记在了心中。

糜旸对着刘章言道:「刘公请回吧,此事来日再说。」

见糜旸有逐客之意,刘章想再劝说糜旸,但他看到糜旸脸上坚定的神色,他只能叹息了一声,从地上起身。

「今日之言,只吾与子成可知。」

「吾之礼物就在公安中,静待子成来取。」

说完后,刘章只能心抱遗憾的离开。

….

在刘章离开后,糜旸复又拾起地上的檀木放入身前的火盆中,他的神色一片肃穆。

檀木燃烧发出的香气,有安神醒脑的作用。

在檀木香气的围绕下,糜旸的眼神不停变幻。

他并非对刘章手中那些蜀中士族的罪证不感兴趣,只是如今还未到取的时机。

而且将那些蜀中士族的罪证握在手中,用处可不仅刚刚他心中所思考的那一点。

方才他所思考的那个用处,乃是最自私自利,并且心思不纯的人才会选择的。

在思考一番后,糜旸的脸上浮现了顿悟之色,他已经想到将这些罪证如何用了。

糜旸起身来到法正的牌位之前,为法正上了三炷香。

在上香之后,糜旸看着法正的牌位,细细私语道:「南中,南中!」

这时在灵堂中烛火的映照下,法正牌位上的汉尚书令的「汉」一字显得格外的瞩目。

一阵微风吹进灵堂,烛火摇曳不息,像是法正的英灵徘回在灵堂之中。

糜旸看着那个「汉」字,他似乎感觉到法正的英灵就在周围,他对着法正的牌位郑重一拜道:

「恩师请放心。」



旸并没有说放心什么。

但在糜旸说完这句话后,周围摇曳不息的烛火恰好停止摆动,灵堂内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若真有法正英灵,那想来他也是信任糜旸的。

...

在遥远的襄城城外的田亩中,有着大片的民居聚集地。

只是在此虽然民居数量众多,但大多数民居皆是破烂不堪。

在一处以杂草覆顶,破木坐门的狭窄房屋中,此时正有一位青年,正蹲在屋内的黄土地上用石子不停的在摆动,似在演示着什么。

这名青年虽然蓬头垢面,但在他那脏污的脸庞中,一双眼睛却奕奕有神。

他正在盯着地上,他摆成的两处所在正在沉思着。

那两处地方,各自放着一块木板。

一处木板被这名青年用木炭写着公安二字,另一处被他写着吴军二字。

木炭在木板上写出的字并不怎么清晰,但尽管如此,木板上的字却显得十分工整清秀。

从这一幕足以看出,眼前的这名青年,应该自幼受过良好的文学教育。

这名青年名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

邓艾自幼丧父,但他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建安十三年,曹操攻下荆州后,曾强行将当地人民北迁,邓艾及其母亲、族人便在这时被强迁到汝南作屯田民。

当年因为年幼,邓艾最初是当放牛娃。

但他从小有大志向,决心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邓艾十二岁时,他又跟随他的母亲被迁徙至颍川襄城。

在襄城这里,邓艾机缘巧合之下,有一次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

他对这两句话欣然向慕,于是为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

后来,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又改名为艾。

在屯田民中,有才学的人很少,邓艾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左、干等下级官吏。

以后如邓艾立下功绩可能会被逐步升迁,本来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

但因为邓艾口吃,所以襄城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充当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

邓艾虽然日常繁忙,但其自小却十分喜欢军事。

邓艾每逢外出见到高山大泽,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

只是因为他口吃,所以他此举时常遭到同行人所讥笑,但邓艾却不以为意。

颍川因为地处中原腹地,与荆北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