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25章 王辅臣(2/3)

作者:物语000


十几个重甲铁骑立即上前挡住去路,此时无论是力竭的李辅明,还是他麾下精锐家丁,都无法对重甲铁骑造成伤害,战刀砍到他们身上立即被弹开。

可八旗蒙军重甲铁骑手中重兵器却让李辅明吃了大亏,麾下几十家丁为了救他再次伤亡过半。

眼看李辅明就要被围歼,王辅臣终于杀到他眼前,看到有重甲铁骑挡路,王辅臣立即抡起大砍刀,用倒背狠狠砸向重甲铁骑的脑袋。

“嘭……”

一声巨响,鞑子铁盔硬生生被大砍刀刀背砸塌陷,一股鲜血从重甲铁骑头盔里狂喷而出,重甲骑兵在马背上摇晃几下摔落马下……

一招得手,王辅臣得理不饶人,连续使用大砍刀刀背狠狠轰击鞑子重甲铁骑脑袋。

八旗蒙军十几个重甲铁骑,很快全部被他活活砸死,吓的其他八旗蒙军纷纷后撤,暂时都不敢上前,李辅明这才率领麾下十几人和王辅臣汇合。

看到王辅臣居然在重围中把李辅明救走,额哲大怒,立即命令放箭:

“快,放箭射死他们……”

一瞬间箭如飞蝗,王辅臣带来的关宁军虽然身穿重甲,但还是有数百人中箭身亡。

正常情况下,吴三桂应该率领剩下关宁军前来支援,可王辅臣并未发现吴三桂方向有什么动静。

他知道吴三桂有私心,为了保全麾下一千多精锐家丁不敢轻易涉险,他在等待贺人龙的秦军到来。

王辅臣心里很是不爽,几路人马若都是如此,明军如何能打胜仗?可作为吴三桂的参将,他也只能在心里抱怨而已。

“儿郎们,随本将杀出去!”

好一个王辅臣,他再次举起大刀一马当先在前开路,硬生生从两倍于他的八旗蒙军中杀出一条血路,把李辅明救出去。

王辅臣本来是大同总兵王朴麾下游击,但王朴也是一个逃跑将军,他一直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

后来朱慈烺斩杀王朴,并调燕雄鹰为大同总兵,燕雄鹰只有二十岁左右,以前从未听说过此人,让燕雄鹰做大同总兵,王辅臣很不服气。

后来燕雄鹰整顿军纪,发现王辅臣有不少小毛病,按照朱慈烺严格用人标准,作为刺头王辅臣被清理出大同军。

离开大同后,王辅臣就去投靠了吴三桂,吴三桂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最终让他官升一级做了麾下参将。

与吴三桂洪承畴祖大寿等人相比,王辅臣在明末不怎么出名,但他在明末清初绝对算一个风云人物,七次背叛主子,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三国名将吕布因为先后给丁原、董卓当义子而被张飞骂作“三姓家奴“,以示对他多次背叛的嘲讽和不屑。

后来,“三姓家奴“就成了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之人的代名词。

对于所谓“贰臣“的标准判断和价值取舍,在不同的时期是截然不同的。“良禽择木而栖“是主流,两宋之后始有“贰臣“。

在夏商周三代乃至之前的传说时代,由于统治能力以及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只能实行分封制。

即天子将土地及人口分封给王室、功臣、前代帝王后裔以及世居于某地的氏族部落(即诸侯)。

而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的同时,也负有服从天子命令、朝贡、征战等义务。

所以诸侯虽然在名义上分邦,但实际上同为一国。在这种情况下,诸侯国间的人口流动以及另仕他国,在当时是一种寻常而且普遍的现象,并不被视作背叛。

像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人才周游列国、兜售政治理想和学术主张的情况非常普遍,一朝得志反过头收拾起自己的母国来,也毫无所谓的“忠义“负担。

比如人才出得最多、出走的也最多的魏国就深受其害,被商鞅、张仪、吴起、孙膑等“自己人“搞得极惨,但似乎没有人指责商鞅等人的行为是背叛。

甚至被视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也身体力行的践行这一价值观。

从此“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就成了那些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贰臣“们在选择“弃暗投明“时理直气壮的借口。

即便秦灭六国后,以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这种情况也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比如吕布所在的三国时代,像他那样朝秦暮楚的行为,其实依然很普遍,而且大多不被视为是多么严重的事情。

所以鲁肃在劝孙权抗曹时,才可以坦然说出那句“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甚至到了唐初,李世民大帝视若镇国之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将近三分之二都有过叛主的不良记录,也没见他们受到过什么猜忌和苛待。

比如爵封胡国公的名将秦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