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百七十七章 现在是过去的未来,但……(1/3)

作者:笑猪黑
众所周知,群居的蜜蜂有这样一种习性,那就是当某只蜜蜂察觉到自己生病了,并且有危害蜂巢的危险时,她们会飞离蜂群,尽可能地飞向自己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等待的死亡。◢ .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现象都是因为蜜蜂年纪大了,其身体对抗原本就存在的一些病毒、寄生虫的能力减弱而导致的,因此这种现象又被称为衰竭离群总的来说,这是一种群体中的老年个体为了不给群体带来负担,自己去外面寻死的现象,毕竟相比蚂蚁,蜜蜂清理巢穴的能力弱了很多,如果巢有尸体堆集,蜂巢很快就会完蛋的。

从2005年冬季开始,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蜂巢出现全体成年工蜂在同一时间段集体衰竭离巢的现象,这给养蜂业和农业种植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到了2006年,因为这种未知原因造成的蜂群衰竭失调症,使得美国人工养殖的蜜蜂的总数量降低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数值,经过科学家的统计,人们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农业生产,将迎来一次罕见的大减产毕竟以蜜蜂为主的授粉动物负责了地球上约三分之二的植物的授粉。

美国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从2006年开始,美国就从分子生物产业非常发达的澳大利亚进口了大量的蜜蜂,用以补足美国的密封缺口,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种因未知原因造成的蜂群衰竭失调症,依然没有远离,2007年、2008年、2009年依然有大量的蜂农失去了大量的蜜蜂,包括那些从澳大利亚进口来的蜜蜂也在未知原因下不知所踪了。

由于澳大利亚的蜜蜂在这几年大量出口,使得澳大利亚建立了一个蜜蜂出口的产业链,因此曾经有人在2007年就怀疑这是澳大利亚人的阴谋,毕竟澳大利亚的分子生物技术一点都不弱于美国……不过最终人们相信:虽然澳大利亚人通过大量出口蜜蜂赚了很多钱,但是他们并没有制作出导致蜂群衰竭失调的未知病毒,毕竟他们的蜜蜂也无法避免这种现象。

不管怎样,谁都不敢冒着本国没有蜜蜂的风险而去追求绝对正义,而没有蜜蜂的农业的状况,在现在又不是没有,像是中国sc南部的汉源,原本的金花梨都是通过蜜蜂和蝴蝶授粉,导致周边既没有蜜蜂又没有蝴蝶,当地的果农只能通过大规模的人工授粉方式来保证收入。但这对人口众多的,人工较低的中国或许可行,但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显然是天方夜谭,人工授粉的高昂人工费,真的会拖垮农业生产的。

所以,大多数人都在努力帮助澳大利亚加强口岸的生物隔离管理,避免这个能够大量产出还算健康的蜜蜂的地方,也被蜂群衰竭失调所彻底攻占。

不过就像前面说的,蜂群衰竭失调症候从命名上,就是一个使用了蜜蜂的习性而进行命名的,换句话说,之心还没有人彻底研究明白,蜜蜂到底是出了什么事。当然,对这个现象的研究也让人们掌握了几个方向,一个是全球温度上升导致的蜜蜂的生存和储酿蜂蜜成分的变化,导致了蜜蜂的过度老化;还有则是说发达国家的大机械化农业,使得原本蜜蜂可以获得多样性蜜源的野花被认为灭绝,使得蜜蜂营养不良;又或者是寄生虫和病毒双重作用导致的蜜蜂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破坏;再或者是神经性农药大量使用后的残留,导致的对蜜蜂认知能力的破坏……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非常非常多的解释方向,外行人无论听了哪一个,都觉得科学家们说的对,于是就在政客的政策制定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让许多可能面临经济利益受损的农药制造商不得不大肆破费……

而对更懵逼的普通人,科学界简单地给出了一个一直以来都很适用的结论是人类活动导致了蜜蜂的灭绝,是人类杀死了可爱的小蜜蜂!而且人类还要因为这个过错,将会承担经济作物,比如咖啡,可可,又或者是水果,比如苹果、梨,又或者是蔬菜,比如大豆、西红柿等等的价格上涨……

无论怎么说,对于掌握了新型蜜蜂制造和养殖技术的土卫九来说,消灭全世界的蜜蜂是一件有利可图,同时还能获得大量盟友的事,毕竟蜂蜜这种东西不同于其他农产品,没有有影响力的大公司控制养蜂业。

菲碧原本的打算,是通过收集世界各国的大型流浪犬,训练其找寻蜜蜂和蜂巢的能力,然后再借由资助研究蜂群衰竭失调症的借口,让世界各国的大学和研究人员,免费地带着这些狗去找蜜蜂并建立野外的蜂群的数据,而实际上,却是对这些狗的泌尿系统植入一个携带病毒的微小囊泡,这种囊泡会在这些狗发现蜜蜂巢穴后,刺激它们在蜜蜂巢穴附近标记领地,而蜜蜂都是需要水的,于是蜂群会横块地被病毒感染……而这种病毒是专门针对土卫九以外的蜜蜂的神经系统研制的,一旦感染,会让蜜蜂只知道吃蜂蜜,而不再酿蜜和养育幼虫以及蜂后,菲碧的原计划是在五年内彻底灭绝所有蜜蜂。

但是让菲碧意外的是,实际上各国从1982年就注意到了蜂群每年以百分之三十的比例迅速减少,各国也都投入了不少力量进行研究,但是各国都没想过按照这些研究成果而做点什么,而在面对这次蜜蜂大量减少的事件的时候,各国政府居然跟过去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