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税收税粮中饱私囊,然后账目上按照往年胡乱誊抄应付上头,反正什么错误都可以往黄河泛滥上推。
燕绥早知道其中的猫腻,才会主动出面承担这些地区的治水事宜,换来了这些地区的税收作为回报。
然而他的算盘落空了。
去年的税收他只拿到五两银子,手下却雇佣了十万劳力在黄河沿岸修建堤坝,疏通河道。
养活这十万劳力,总要发工钱。
这些银子,都是从燕绥的腰包里出。
更甚者,因为黄河沿岸的几个乡镇人口密集,就连当地的物价都被一些黑心的商人哄抬了两三倍,燕绥给的工钱若少了,那些劳力连自己都养不活,他就只能随着物价涨工钱。
所以,偌大一个富豪,到最后才会被掏空,“穷的”只剩下三十万两白银,还要写信跟朱攸宁求救。
朱攸宁将那封回信仔细看了三四遍,将其中的地名,以及当地的商户做法和物价都记在心里,这才将信纸收起,提笔回信,告诉燕绥自己一行人路途上的一些见闻。
马车在宿州停留一天。
朱攸宁照旧换上男装,带着一行人在集市上逛,她毕竟是个生意人,有机会在外考察,增长见识,她是一定会把握住的。
集市上走了一圈,众人停步在一家布匹铺子门前。
那布匹铺子正对街上放了木质柜台,油漆都已经斑驳了,上头摆放着各色的布匹,掌柜坐在柜台后,正招呼生意。
这都不稀奇。
稀奇的是,那些布,不管什么花色,不管贵贱,不管多少,所有的标价都是一贯宝钞。
要知道,在金银铜钱不允许流通,只许宝钞交易之后,宝钞就越来越不值钱了。到后来,生意人宁可以物易物也不愿意用宝钞的。
“这就奇怪了。”朱攸宁好奇的带着人继续逛,结果发现不只这一家铺子,几乎所有的生意,不论卖的是什么,都是明码标价,一贯宝钞。
这一贯宝钞买不买得到一个驴肉馅儿饼啊?
“蔡大掌柜,去打听打听怎么回事。”朱攸宁拢着暖袖,好奇的眼睛晶亮。
蔡远杰立即点头,带着人去“买东西”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