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58章 教育部(1/2)

作者:不语当年
宣德之后,宦官成为制衡文官的重要势力,内阁应运而生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

英宗之后,流民的壮大与商人规模的扩大,使得里甲制度早已是土崩瓦解。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朱厚照明白,改革是势在必行之事,这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阻挡的,这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

在朱厚照登基这一年多以来,他所见到的全是大明落后的生产,这对感受过现代化社会便利的朱厚照而言,实在是太过痛苦了。

北方数省干旱,流民就开始激增,饿死的病死的不计其数,各级官员就想着借朝廷赈灾之时大捞一笔,他们哪里会顾得上百姓死活。

朱厚照没有什么千秋帝王之梦,他要做的只是希望全天下的老百姓每天都能有饭吃,有衣服穿,让大明的子民们永远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中,这些梦想朱厚照在李福桐等武官面前提起过。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仅仅是进行改革的第一步,对京营部队的整编,就涉及到了多方的利益,刘健与谢迁等朝中大员,还间接因此而致仕回家。

只是改革是朱厚照必须要做的事情,谁也不可能阻挡!

………………

临近年关,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了起来,他们为了来年能过个好年,全都牟足了劲要在今年年末过个好年,但是对于还处于水深火热之境的北方百姓们来说,这个年他们能不能活着过下去都是一件难事。

焦芳在之前的奏折中上书,要求朝廷再向秦晋两地运送赈济粮三百万石,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根据东厂所得来的消息,秦晋两地现在灾荒确实比较严重,张永的奏报之中也向皇帝陛下申明了这一情况。

朱厚照不敢让秦晋两地百姓受苦,从晋商们手中得来的粮食,除去用作京营士兵的开支、九边重镇的粮饷以及各级官员的工薪之外,大多都已经运抵了受灾省份。

但是由于北方的干旱未消,由户部的最新数据统计可知,北方的粮食依旧在减产,流民的数量依旧在增多,虽然江南的粮食可以解一时之忧,张氏商铺和江南火器制造局以及皇室的皇庄都拿出了不少钱粮,但是对于人口本就不少的北方数省而言,这些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等过了年,只怕连正月里都过不去,就会又起灾荒。

好在朱厚照已经宣布减免了赋税,甚至命人开始开垦土地,整修水利,所以北方数省的情况虽然危急,但是还不至于到民众要起兵造反的地步。

人口增多,土地兼并且总量增加速度放缓,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危险性增加,一遇到天灾人祸就直接崩盘,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朝代都面临的难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大力发展科技,大力改革社会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并尽可能的减少官民之间的冲突才行。

由于云渊、万官人、厉王爷以及其他晋商等人几世积攒的家财被朱厚照所得,这是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上百年积淀的财富,朱厚照的内帑之银超乎户部的想象。

不过朱厚照并不是骄奢淫逸的皇帝,这些钱虽然是在他的内帑之中,但是朱厚照却并未想着用这些钱来为自己营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对于朱厚照而言,有了这笔钱,无论是内阁还是户部,都不能再左右朱厚照这个大明天子的决定,无论是工部、兵部还是五军都督府等部门,在他们需要用到钱粮的时候,朱厚照也就可以大方的向他们拨款拨粮,也可以用这笔钱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

但是这笔钱虽多,却终有用完的一天,九边重镇贪吃粮饷之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在东厂的帮助下,朱厚照对此自然是心知肚明,除此之外,还有散落在各地的藩王,他们每年也需要数百万两的白银去供养,再加上因灾荒致粮食日益减产的北方每年还需要数百万两的银子去赈济。

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朝廷不能坐吃山空,朱厚照必须思索开辟财源之事,传统的小农经济过于依赖土地,具有先天的劣势,从商人手里暴力分配的财富无疑是与向老百姓身上加派赋税一样,都是饮鸩止渴之举。

所以朱厚照也只能是选择进行国内改革,唯有国家掌控经济,并且参与分配,才能消除大明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才能使得国家掌控真正的权力,不至于让权力落于他人之手。

最重要的是,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必向老百姓加派赋税又不必用强盗的方式去暴力夺取商人们的财富,同时还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朱厚照思绪万千,想了很多,也在纸上写了许多,但是越写越觉得自己思绪如麻,心中烦闷,忍不住大喝一声。

坤宁宫内的诸多太监宫女,全都被吓的跪地叩头不止,夏皇后也是不敢多言,只敢站在朱厚照身后。

过了片刻,等到朱厚照面色变得平静了许多之后,夏霖才轻轻挥手示意众人退下,然后将皇帝陛下搂在怀中,轻声道:“陛下这是怎么了?要不先歇息歇息,做不完的事情等明日再做也不迟。”

头靠着夏皇后那柔软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