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明太祖朱元璋将元朝赶出中原后,大元朝廷并未完全灭亡,而是余部退入到西北大漠之中。这元室嗣主,脱古思帖木儿,为大将军蓝天玉所破后,败走到了喀喇和林一带,竟被其长子也速迭儿所杀,这下,元人部众相互不服,便分为数支,各自为政了。
而且,元人在强盛时,已平定了中亚细亚,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一部分,大约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元室所封诸王中,有察合台、窝阔台、伊儿、钦察等诸汗国。这些汗国,见大元朝廷为大明所败,退到了西北,便大怒起来,遂相约诸汗国起兵,汇集元朝余部,多次大举东征,意欲恢复大元在中原的统治地位。
因此,大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始,便面临着这些元朝余党的不断侵扰。明太祖朱元璋为防备元朝余部,卷土重来的可能,便在蒙古人与汉人居住区的分界线上,从东部的辽东,到西北的甘肃一带,先后封了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庆王、肃王等藩王,作为保护中原的屏障,以镇守北部,抵抗元朝余部可能的南下。
后明建文皇帝时,朝廷为加强中央集权,便逐次将藩王的兵权上收,以削弱这些藩王的势力。到大明永乐皇帝时,若遇西北元朝余部作乱,大明朝廷便要派出大军,前往西北一带,进行清剿。
这时,大元朝廷自为也速帖儿篡位后,内部几经数乱,逐渐分为两大部,一部自去大元国号,自称鞑靼,一部号为瓦剌。这鞑靼和瓦剌两国,便在大明朝的西北边境,不断南侵扰乱。永乐皇帝为此,曾数次派出大军攻打,将这些元朝的余部,赶入到大漠的深处。
这年五月的一天,永乐皇帝上朝时,兵部刘尚书,便立即将西北守将传来的奏折,上奏了皇上,
永乐皇帝一看奏折,大惊,竟是西北守将急报,鞑靼、瓦剌两国合兵二十万,自乌雷尔、查干诺尔、乌兰固木,分三路深入大明国土,前锋已进抵科布多一带,军情十分紧急。
皇上阅完奏折后,十分震怒,便立即传旨,令淇国公邱天福为征虏大将军,尽统青海、甘肃、陕西三省的二十万大军,攻打鞑靼、瓦剌两国。
这邱天福率二十万大军,北出新疆进至漫汗。鞑靼和瓦剌两国便早已探得,于是两国统领将大军退至乌列盖附近,准备以逸待劳,以歼大明军队。
这邱天福,见自己大军所至,元人竟相退走,不由自筹道:敌兵到底是怕我大明朝的声威,现在敌人势穷力蹙,立手可灭。于是,他自率轻骑,带前锋万余,追击敌人。
在离科布尔百里之地,前锋遇鞑靼军一部,邱天福当即下令出击,将敌军追杀过河,并活捉敌军头领一人,邱天福亲自审问,那敌军头领回答:鞑靼、瓦剌两国统领,正率残军仓皇西逃,离此地不过数十里。
这邱天福一听大喜,不由对诸将道:“我们马上追击,擒贼先擒王,此次定可成功。”
这时,参军李远志谏道:“大将军不可,恐敌众有诈,应探报确实,再行进兵。而且我大军尚且在后,需待大军汇集,再行进兵未迟。”
邱天福听此一说,轻哼一声,不以为然道:“敌兵仓皇而去,我等不追,难道要放敌军而去不成?”
李远志直言,再道:“大将军,应还记得皇上在圣旨中,再三告戒,兵宜慎重,毋为敌绐。难道大将军忘了吗?”
邱天福这时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不由大怒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妄托皇上威灵,敢来辩舌,军法俱在,莫怪本帅无情。”
李远志见此,只得住口不言。
另一偏将王忠,见此,只得又轻声言道:“如此甚是凶险,请大将军慎而行之。”
邱天福沉声道:“我主意已定,勿在多言。”
便传令前锋,麾军直进,追出数十余里,又与一敌军想遇,双方还未接战,敌军便又仓皇退走。
邱天福见此,再令追击,前锋这时进至一片深林丛菁中。突然,四下号角声大起,预先隐伏在此的敌军,从遍地里冲杀出来。
邱天福见了,这才大惊,才知中计,急忙下令退军,不想,他们已被敌军四下围困。邱天福无奈只得令大军就地抵抗,这时敌军越来越多,邱天福便又下令突围,并亲率火真、王聪众将出战。可是元人太多,经数战后,几人先后都战死了。
只有参将李远志和偏将王忠两人,率千余残军突围而出,也被敌人追到,再次陷入危急,两人力战多时,仍不敌战死。
后面大军赶到后,又被元人一阵冲杀,伤毙数万,无法稳住阵势,余部在副将耿和的带领下,只得向新疆哲金一路退去。
这耿和率残军退到哲金,一边重新布阵调兵,以防元人追来,一边急报朝廷。
永乐皇帝闻报,震怒异常,思虑再三,皇上一边下旨,由耿和全权统领余军,在哲金一带防守,并严令耿和,不得轻率与敌军交战。一边又传旨兵部,再起大军三十万,要御驾亲征。
时间已是当年七月,永乐皇帝命皇太子监国,太师李荣、兵部尚书刘智、吏部尚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