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所引吴殳的记载,本作者核对过,没有错误。
明末武术家石敬岩考述
马明达
一
明代是中国武术发生重要变化的时代,也是武术家辈出的时代,人物之盛,影响之深远,是前代所不及的。
明代武术家,除了唐顺之、俞大猷、戚继光、许国威、茅元仪等这样一些功业显赫、事迹昭然的军旅武术家之外,还有一大批名不载经传的民间武术家。民间武术家中的一部分,因为自己有著述传世,所以一直为后世所尊祟,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如明末徽州休宁的程宗猷(冲斗)、程子颐等便是如此。还有一部分,我们从献史料中得知其姓名,有的还能稍稍考知其武艺梗概,如李良钦、李通、边澄、绵张,洪转、洪记、张松溪等,大致都属于此类。虽然这些人物大都无从详知其生平,但他们还算是幸运者,因为绝大多数明代民间武术家已经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以至连一点痕迹也无从寻觅了。
明代末年的情况似乎稍有不同。明自万历以降,朝政昏暗,国事日非。不久,后金国勃兴于辽水,农民军崛起于秦陇,大明王朝面临丧乱的局势基本形成。面对这种形势,使一些深怀忧国之情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东南地区的一些年轻士人。抛弃重轻武的传统陋见,把一部分精力用之于研习韬略和武技上来。于是,他们便接触到一些原本属于社会下层、士大夫不屑一顾的民间武术家,并且与之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这些本来也可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间武人,正由于结识几个人或教了几个人徒弟,他们的名字和武艺被弟子记载下来,便在武术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中有些人还成了后世拳家顶礼膜拜的偶像。
在明末这类民间武术人物中,最具代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王征南;另一个便是本的研究对象石敬岩。
大家都知道,王征南及其“内家拳”,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赫赫名声,关键在于他有幸结识了黄宗羲一门,又曾经教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习武。经黄氏父子为之揄扬,真所谓“一登龙门,身价十倍”,今天竞成了许多人景仰不上、攀附不迭的古代武术奇人。石敬岩大略与王征南同时,都是明末东南人荟萃地区的武术家。据我的粗浅探研,石敬岩的武术成就绝不比王征南低,他留给后世的武术遗产和有关他本人事迹的史料,也比王征南要多得多。然而,石敬岩身后却相当萧索,远不及王征南声名显赫。在晚近以来的武术界,王征南的大名近于无人不知;”内家拳”尽管在王征南殁后就已成了“广陵绝响”,然而今天以“内家拳”自命的拳种拳家不胜其多。相比之下,知道石敬岩的人就很少,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到过以石氏为宗的任何拳械流派。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以为原因比较多,但主要不外乎以下两个:
其一,作《王征南墓志铭》的黄宗羲,是明末东南士人中的翘楚人物,又是开创清代学术风气的大师之一。黄宗羲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民间拳师写下洋洋数千言的墓志,乃子百家又笔录了王氏《内家拳法》,由是,凡读二黄集者,“莫不从二黄的道德章出发,对王征南肃然起敬。与之相比,记述过石敬岩的几个历史人物,如钱谦益(牧斋)、陆世仪(桴亭)、吴殳(修龄)等,固然也都是明清之际的知名人士,但总的来看,影响都不及黄宗羲大。钱氏是明末坛盟主,是黄宗善十分尊敬的老师,然而当明清革代之际,他的出处大节有亏,一顶“两朝领袖”的帽子使之黯然失色。终生为弘扬石氏武艺而孜孜不倦的吴殳。乃是一位“一生困厄”又遭受世俗鄙薄的失意者,他虽在诗、史、武三方面都有了不起的成就,然而身后十分寂寥,名字近于泯没。所以,不能否认,王征南的名声的确与黄氏父子的揄扬有关;石敬岩的冷落。则与钱、吴等人自身的冷路不无关系。
其二,更重要的一点是,石敬岩的武艺以枪法为核心,兼及刀法,要之,都是临阵实用的军旅武艺。他出入于部伍而死于沙场,虽然也曾经是以传授武艺为糊口之计的民间拳师,但他的武艺基本上属于军旅武艺范畴。王征南则偏擅拳法,据载,他所传习的拳法不同于“主搏于人,人也得以乘之”的少林拳之类,而是北宋末年武当丹士张三丰所传的“内家拳”。在古代武术领域里,如果以临阵实战之效来讲,拳是“无预于大战之技”,是“初学入门之艺”,所以拳的位置远远低于实用的兵器,特别是在军旅武艺系统里。因此,即使到了拳术已蔚为大宗的明代,它也基本属于民间武艺范畴,而且此时已经出现了许多花拳绣腿之类“套子武艺”由此推之。王征南本人虽然有过一些奇异的战斗经历,但他基本上是一个民间武术家,只是他所传习的“内家拳”较之流行拳术稍有不问而已。清代中期以后,传统的军旅武术更趋衰落,近代武器的发展。使古老的弓矢刀枪之类丧失了当年的威风,只能悄然退出军旅而另辟蹊径。与此同时,早就具有更多一些体育因素的民间武艺却勃然兴起了,并逐步发展成为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近代武术休系。近代武术与古代武艺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又存在着巨大差别,存在着从形式到内容的多方面的不同。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