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日月明空,弘治暗争四十四(3/5)

作者:丹妮尔


为何?

因为李治登基之时,便已然牢牢放在自己心里,连媚娘也不曾与之言及的一句话:

他只要天下太平,百姓富安。

是的……

从一开始,从他立储的那一刻始起,他所求者便非军功无边,亦非天下之土尽归大唐,更非功耀千秋,名流万古。

他求的不过是当世之人安,当时之人安,当事之人安。

所以,他不愿轻易出兵。

所以他也从不曾似他的父亲一般,但有在大唐边境之上不安不定的小国边邦,便要一一雄师相征,务求天下太平。

李治是李治,李世民,是李世民。

李治所求的天下太平,却与李世民万不相同。

他所求的天下太平,是各得其所,各有其居。

所以,他不在乎高句丽与新罗、百济三国之主,哪一个能够一统三国,得一世之主;也懒得去关心这位即将一统三国的新主,是不是彻底忠诚于他大唐,忠诚于他李治;甚至也不屑去担心倭国遣军入其境,相助高句丽的龌龊心思……

于他而言,这些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大唐今日之雄已然给了他足够的资本让他去不在乎,让他去懒得关心,让他去不屑理会。

尔不犯我,我不犯尔,尔若敬我,我自敬尔,尔若辱我,我当灭尔。

这就是李治的治国之心,简单却非凡。

因此于他而言,只要这个即将诞生的新主不会意图犯他大唐,不要虎视眈眈地意图占大唐之土,夺大唐之境,伤大唐之民……

不会让他为了大唐之安,而不得不出兵相征,甚至不得不彻底相除……

那他就不在乎这三个人谁赢,谁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盛败荣衰,往复不曾息。

自幼饱读史书,李治记得最深的,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他才不在乎自己的国家会不会在自己的统治下,一发幅员辽阔,一发疆土无边。

他只关心人。

关心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同样,于新罗,于百济,于高句丽,他也只会心痛在那片土地上,那些因着多年征战而涂炭的无辜百姓,不得安生的无助平民,他也只会同意那些终究不堪战乱而逃出国的流民,入唐境,得一点庇佑。

这是李治的仁慈,也是他的态度。

只是往常,这样的态度,他都有耐心去好好儿与这几位一心忠于他的父皇,一心梦想着再铸大唐辉煌新域的老臣们好好儿说明白,讲清楚的。

但是今日……

他没了这份耐心。

或者是因为媚娘之事,或者是因为遗旨之因,他突然前所未有地想要反抗起来。

所以他沉下脸,皱着眉,一反常态地不给禇遂良任何发问的机会,只是轻轻问了一句:

“禇相,你口口声声称先帝……

怎么?你是觉得朕……不配坐这个龙位,非得父皇来坐,才能让你觉得心服么?”

禇遂良突然觉得全身发寒,竟然缄口不能言!

李治默默,好一会儿才淡淡道:

“朕还听闻,于先帝立武氏之旨,禇相颇有疑议……似是有心于明日早朝之上,请议此旨……是么?”

禇遂良再度浑身发冷,冰凉一片。

李治不再言,只是缓缓地扫了一眼阶下诸员,好一会儿才淡淡道:

“废后之事,朕心已决,想必诸位早已知晓,便实在不必更多言。另外,这高句丽一事……朕所求者,非军功无边,而是天下太平,也希望诸位谨记。眼下既然边民安平,新罗王之请,朕亦尽如其意,遣师相助,那么就不要再说什么出征高丽之事……

若是诸位忠相仍愿为朕共兴大唐而议事,那便且说一说,论一论如何丰入歉平,想一想如何能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平平安安的好日子罢!”

言毕,起身拂袖而退,却不理身后传来禇遂良阵阵哀呼“主上”之声。

……

片刻之后,太极殿往立政殿之间的路上。

李治坐在玉辂之中,支手撑额,沉默不语。

突然间,一个小侍急匆匆奔向前来,向着他行了一个礼,说了几句话,便让他的脸色更加难看起来。

可他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反而只看着驾往前走,好一会儿才对跟着自己的德安道:

“听说禇遂良此时竟是在太极殿前脱冠置圭,以额叩之,欲力谏废后与罢征高句丽之事呢!”

德安犹豫了一下,却道:

“只怕与高句丽之事无关……”

“无关?无关那为何偏偏挑在今日行此大谏?”

李治冷笑:

“昨日里上遗旨之时,他为何不开口阻止?”

德安张口,欲言,却终究沉默:

是的……只怕禇遂良此举,却是终非李治所言,是为高句丽之事。毕竟此属国政,又确是劳民伤财,李治如此,实在也是应分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